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这节目不止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

不知不觉,《十三邀》已经更新到了第五季。

在我看来,这里的“不知不觉”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每一季的质量虽然都不错,但热度始终很有限,属于那种一个人看完留在内心深处的宝藏节目。

二是它的更新时间也没有那么固定,经常后知后觉,通过一些片段和视频才得知节目已经播出了好几期。

《十三邀》第五季

从很多角度来看,《十三邀》都算不上一档正儿八经的访谈类节目。

比如节目的剪辑。

完全没有固定的时间顺序。

说是访谈,其实更像瞎聊天,一会吃饭喝茶,一会又在一起逛街买书。

比如节目海报上的许知远。

怎么看,也不像专业的访谈主持人,不仅会出现一些尬聊场面,而且经常带着自己的偏见和嘉宾发生“争论”。

他不是一个保持客观的观察者,更接近一个不修边幅,不合时宜的挑战者。

有人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认为只有这种没有规划,自然而然的思考和碰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看到嘉宾镜头之外的样子。

也有人比较抵触。觉得节目大多数时间漫无目的,聊来聊去都是时代和命运,不接地气。

总的来说,这档节目很契合自己的名字。

十三邀,对应麻将里的“十三幺”,想要胡牌,却没有那么容易。

简单介绍一下前两期吧。

第一期面对年初在小破站突然火起来的罗翔老师。

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符合节目风格的采访对象。

因为许知远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嘉宾,总会提到时代的差异性,而罗翔无疑是个典型案例。

他原本只是讲法律的老师,结果意外变成视频网站的流量网红,两个看似不兼容的身份,在他身上获得了平衡。

许知远看了很多视频,都觉得时间太短,更像段子式的合集。言下之意,他觉得罗翔的个人表达被短视频的方式限制住了。

于是,他想要借助这次采访进行一场更深层次的交流。

结果怎么样?

很精彩,但比较有限。

这里倒不是说罗翔老师的表现不好。事实正好相反,他在这一期关于法律方面的交流极具启发性。

除此以外,不少生活中的细节,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罗翔在提到自己身边人的时候,也有很多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

亲医院挂号,实际上,罗翔自己也找不到什么关系帮忙,只能私下找票贩子解决。

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在出名之后,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少,显然是怕麻烦。

比如两个人在饭桌上回忆一本书,除了对书本的内容娓娓道来,还会提及书籍的版本、颜色,甚至是价格。

经历过相同的时代,都喜欢读书,甚至连穿衣的风格也非常接近。

面对这样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同龄人,许知远究竟在好奇什么?

好奇对方如何适应这个时代,最终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目标。

或者说,罗翔火起来的原因。

这件事看上去没那么复杂,不过我相信,即便是罗翔自己,也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能走到今天。

虽然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民众心理对公平和正义的期待,在我的这些小视频中得到了回应。”

但我们都知道,这些只能说是对一种现象发生之后的观察和总结。

能够印证这句解释并非全部原因的,是罗翔随后的感慨:“说实话有的时候,我一刷也能刷一个小时,后来我觉得我真无聊,我怎么刷自己的视频。”

真的无聊吗?不一定。

就像罗翔在节目中反复提到的,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偏见,接受那些事与愿违。

为什么我说这一期很棒,不过对许知远而言算不上胡牌?

因为这个答案即便正确,他可能也未必接受。

如果他接受了,那他就不是许知远了。

而《十三邀》,也不会出现了。

再说第二期,嘉宾其实和罗翔很像。

都在自己的领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都是在年突然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是谁?

五条人乐队。

相较于第一期,很多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一期比较平淡,对话也没有那么深刻,似乎就是在当地的街道绕了一圈。

的确,如果是比较了解五条人的观众,看了这一期,应该不会得到什么出人意料的内容。

我们想象中的五条人是什么样子,《十三邀》里的五条人还是什么样子。

然而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节目中的对话看似很随意,观点也模模糊糊,但每个人在看完之后,都能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相对清晰的答案。

什么答案?

那就是为什么会喜欢五条人?

尤其是留着长发的仁科,让我眼前一亮。

刚和许知远见面的时候,他特地穿了一套西装。

因为对方是知识分子,于是仁科想要穿得像一个知识分子,结果没想到,许知远穿得很随意。

仁科承认自己穿这样的衣服不舒服,许知远也让他脱掉西装,但有趣的,是接下来的这句话:

“我感觉一下。”

即便一开始觉得有些不自在,却依然带着好奇认真地感受一下。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我最初听五条人的样子。

你可以注意到,在面对这个稍显另类的组合时,许知远表现得有点无措。

他的追问很尖锐,但得到的回复,往往又让人出其不意。

比如他一上来就问仁科:“最近有什么新的人生感受。”

对方停顿想了一下:“来不及思考。”

比如许知远问他:“参加节目之后,是不是很忙?”

仁科回答:“我想体会一下精疲力尽,连续被掏空。”

更有意思的,是仁科在饭桌上反问许知远:“你知道我大学读什么的吗?”

许知远脱口而出:“你不是学美术的吗?”(前面仁科说自己喜欢画画)

结果仁科笑了起来:“我没读过大学,哈哈哈.....”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基本都是许知远抛出一个听上去“假大空”的话题,然后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巧妙地化解。

和第一期一样,许知远也很好奇,为什么五条人的歌曲能够打动那么多人?

仁科不是罗翔,他没总结出什么像样的理由,只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拿出口袋里的墨镜,大晚上戴上,然后提到了日本的乐手灰野敬二:

“他一直戴着墨镜的,无论多黑,但是有一次,他把墨镜摘了......在阳光最刺眼的时候。”

有人觉得很奇怪,但他觉得这太酷了。

包括第二期的结尾,同样是一句漫不经心的回答,却非常值得玩味。

许知远和仁科像流浪汉一样盘坐在路边,两个人说着说着,突然聊到了钢琴。

仁科说,我现在有钱了,想要买一架钢琴,就是没地方放。

许知远问,你不想买个房子吗?

仁科答,自己对这件事不感冒,他只是想把钢琴买回来乱弹。

说真的,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我。

因为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才艺,特别是弹钢琴,人特别多。

当时我什么都不会,很羡慕,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会弹钢琴该多好。

然而,这也只是想想。

试想一下,如果我真的有条件去买一架钢琴,会认认真真学习吗?

估计也不会,最多也就是像仁科所说的,买回来乱弹,过一段时间便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五条人?

大概这就是原因吧。

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就是能感受得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期节目里,他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人。

和电影有关,贾樟柯和他的电影。

其实不管是罗翔、五条人、贾樟柯还是许知远,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我们期待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找到自己想看到的真实,而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捕捉着生活中的真实。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认同不认同。

它都在那里存在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luodanbm.com/gmyy/1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