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自行整理了“新冠药物清单”,甚至整理了用药顺序。记者看到,单子上的药物都是治疗发热、感冒的常用药物。不过,盲目购药和自行用药不仅无法逆转或缩短疾病进程,还有可能增加焦虑及用药风险。
1月5日,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冠药物中,只有抗病毒药物需要在确诊后越早服用越好,其他用于缓解症状的药物应该对症下药,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而不是单纯地依照顺序服用。”多名专家还表示,用药(非抗病毒药物)是为缓解症状,其本身没有缩短疾病进程乃至预防的作用。
网传新冠药物名单不够科学,公众应当如何当好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
5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在当地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秋冬季气温骤冷骤热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不必太过担心焦虑,建议居家多休息、多喝水,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李侗曾则表示,加强锻炼、合理膳食、保证休息等更有利于加强防护能力。此外,在4款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后,提高加强针接种率也是防护的重要手段。
理性看待所谓“新冠药物清单”盲目用药有风险、对症下药是关键出门买菜、下楼吃饭时顺便买些感冒药,最近成为了一些人的日常。
1月5日,成都一写字楼的电梯里,一名中年女士正在给同事展示自己刚买的药,“有连花清瘟、维生素C,还有布洛芬”。当她说到“有备无患,把这些药买着先预防起来”时,旁边的同事却反驳:“新冠哪里能预防,预防不了……心态放平就好。”
这似乎代表了当下应对新冠疫情的两种态度,一方惴惴不安,一方顺其自然。
在走访当地几家药店后,记者注意到,有药店的感冒药货架空空荡荡。药店的店员表示,连花清瘟上周到货盒,但顾客都是5盒10盒地购买,很快就不够卖了。
据光明网等报道,在1月日广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丁力也曾表示,广州市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以后,市民群众的购药需求猛增。1月1日,广州市零售药店感冒、发热类药品1天的销售记录达10万条,是平日的.5倍。
在某社交平台上,也有网友讨论新冠囤药清单,或询问自己买的药是否合理足够。
是否需要囤药?网传的“新冠药物清单”是否合理?从适应症看,网传的几款药品中只有连花清瘟胶囊明确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其余几款药品多为抗感冒药。
李侗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网传新冠吃药顺序图是不合理的。“新冠药物中只有抗病毒药物需要在确诊后越早服用越好,其他用于缓解症状的药物应该对症下药,有什么症状用什么药,而不是单纯地依照顺序服用”。
李侗曾还表示,更关键的问题是盲目按照网传名单用药可能造成重复用药情况。“如果是单纯的疼痛、发烧,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如果有发烧鼻塞等症状,可以服用复方感冒药。但如果同时服用复方感冒药和镇热解痛药物,由于复方感冒药里本来就有解热镇痛成分,就可能造成重复用药,这也是不合理用药的一种”。
对于有些人的囤药、抢药行为,李侗曾认为,没有必要大量囤积多品种药物,针对较明显或对人体影响较大的症状适当购买药物就足够。
在李侗曾看来,如感染新冠,服用非抗病毒药物的主要目的都是缓解病症。“想要通过用药逆转或缩短新冠病程是不现实的,主要目的还是缓解症状,不让自己太难受。”李侗曾说道。
1月3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年龄、身体素质、家庭病史、临床症状并不完全相同,临床医生在接诊时需要“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症状推荐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案;另从治疗普通感冒的角度看,网传药品的推荐顺序也并不完全恰当。
老人、儿童感染后如何处理?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者尽快到院网传新冠药物名单不够科学,如果感染新冠,我们自身应当如何应对?
李侗曾认为,对于60岁以下没有基础疾病、平时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群,包括儿童在内,确诊后建议以自行服用药物为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注:具体情况请结合所在地防控要求,此处为特定假设情况)。因为第一这个阶段可能感染的人数会较多,第二是会加剧医疗资源的不必要压力。如果发烧等症状持续三天以上,并伴有胸闷气喘、意识模糊等情况,医院就诊。
但李侗曾也表示,如果是60岁以上且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是症状较为明显时,作为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医院就诊。
除老人之外,儿童如何进行防护、治疗也是外界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