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盛的时代。但它真正的繁盛,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套盔甲,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上。”
在马伯庸的想象中,长安城是一个梦幻之地:“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长安十二时辰》的出现,让长安从书中走出来,仿佛“一日看尽长安城”。
导演曹盾曾说,“我希望观众能从这一天里看到的:这个城市原来可能早上起来大家在干什么、中间是要干什么、晚上要干什么、这个节日是怎么过的。”
大长安人的生活唐■服饰
在永泰公主的壁画上,有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个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肩膀上披着红色的丝帛,上穿黄色窄袖短衫,下面穿着绿色拽地长裙,腰上系着红色的腰带。这个形象很好地印证了一句唐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朝女子服饰的领口一般开得比较低。唐朝国力鼎盛,不同国家之间的来往频繁,胡风盛行,女性服装绝对不是那种保守型的。但并不是所有等级的唐朝女性都可以这么穿,只有贵族女性才可以穿抹胸一类的服饰,贫民百姓家女子是不可以这样穿的。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女子上穿短襦,下穿长裙。唐朝在传统上短襦、下长裙的基础上,又加上半臂、披帛等元素,并且成为各个阶层的女性经常穿着的一种服饰。唐代女子喜欢大红、淡红、浅绿、鹅黄等颜色,并且喜欢加上金银彩绣为装饰。
女士大袖衫是唐代女装的代表,唐代女子穿的特大的宽袖礼服。这种衣服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的中衣外面或者披,或者系,看起来大气飘逸。这也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
这种宽大衣服样式的兴起,却与窄袖的胡服有关。唐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胡服进入中原,并且流行了起来。
唐代女子一般穿履、靴、屐等。履一般用锦缎、棉麻、丝帛、绫罗等制成,也有用草编的草鞋。履一般会加上绣花,履头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样式,比如圆头、高头、云朵、花形等等。唐诗中有很多对于鞋子的描述,比如"云头踏殿鞋"、"丛头鞋子红偏细"等等,靴多用锦缎制成,织造手法非常精美,纹饰繁复美丽。而屐就比较像我们夏天穿的拖鞋,一般是在夏季赤脚穿,民间的女子非常喜欢穿。
圆领袍在唐朝非常常见,但它并不是原产自中国的服装,可能是由西亚传入,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在中国北方流行起来。因此圆领袍在形制和织染工艺上有浓重的胡服元素,而唐朝开放的时代特性又给了它肥沃的发展土壤。
■纹样
如果说服饰与文化必然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特征,那么唐代纹样也必定如大唐这个时代一样,繁荣与开放。
连珠纹纹样。
联珠团窠纹纹样。
宝相花图案。
“瑞锦纹”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
“几何纹”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鸟衔花草纹”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穿枝花”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
■妆容
眉心花钿和眉形古韵十足,垂目。唐代美人杨贵妃便是此妆容。
双环灵蛇髻,广袖、披帛灵动飘逸,像极了敦煌壁画上飞天的人物。
花钿有两个作用:增添美丽、遮盖瑕疵。
唐代女性妆容上的花钿有花饰、鸟鱼、扇形等各种图案,还有直接用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形来装饰。
相传,最初面靥的由来是由于宫中妃子月事到时会给自己点上面靥,以此表示不能受到皇帝的宠幸。
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可见这两个类似酒窝的小圆点在唐朝时是受到过追捧的。
唐朝女人们的面色,艳若桃花,有种娇羞迷蒙的美感。有种“红妆”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这种眼下脸颊大面积涂抹胭脂的妆容,相传杨玉环对于这种妆容情有独钟。
■大唐机械
唐代的技术也建立在过去的先例之上。在唐玄宗统治期间,有34,名注册工匠服务于国家,由宫殿建筑机构管理。
钟表机构和计时器的先前进步包括张衡(78-)和马军(佛罗里达州3世纪)的机械齿轮系统,他们的发明给予唐工程师灵感。
唐代僧一行发明了最早的自鸣钟,用漏水激轮,一日一夜转一周,29转多为一个月转为一年。装有木人,每一刻一击鼓,一个时辰(相当于一个2个小时)一撞钟。
年世界上第一个发条擒纵机构。它与一个漏壶时钟和水车一起用于驱动旋转的浑天仪以进行天文观测。
在史料《朝野佥载》中,记载了唐朝洛阳县长殷文亮制作的木人:“刻木为人,衣以缯彩,酌酒行觞,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应节。饮不尽,则木小儿不肯把杯,饮未霓,则木妓女歌管连理催,人莫测其神妙”。
他刻了木头人,在与客人喝酒时,木头人给客人倒酒,它操作熟练,所倒酒水毫厘不差。他还有一位用木头雕刻出的歌妓,巧以机簧,这个木美人就会吹拉弹奏,以助酒兴。而客人若是饮不尽杯中酒,木美人就会奏乐连连催促。
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也是一个妙人,做了一个铜鸠,大概是青铜制作的酒器。古人不喝冷酒,一般都是温酒喝,这个东西就在酒温热后,它会发出叫声,好像针对鸠鸟鸣叫一样,十分悦耳动听。
靖安司里的黑科技之一计时器,是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设计的,成品何其壮美!
以及“火闹钟”。龙身上有刻度,龙背燃香,每过一定时间,香把挂在龙背上的线绳烧断,铜珠滚落发出声响。
唐朝在农业方面,也有科学神器出现,叫“筒车”,亦称“水车”。在工作中,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里,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利用水流推动,轮周小筒每次装满水,至顶倾出,接以木槽,导入渠田。筒车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宋以后逐渐推广。
美食通常是所在时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饮食美学通常要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宴会
宴会对于今人来说,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与古人相比,虽然宴请的原因相同,但其名称似乎要比今人风雅得多,以唐代为例,当时较为流行的就有宜春宴、寒食内宴、曲江游宴、探春宴以及只请皇帝吃的烧尾宴等。
宜春宴是唐德宗时根据李泌的建议举行的宴饮活动。《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以学士知院士,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民间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茫神,祈丰年。帝悦。”唐德宗准奏,定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在全国执行。此后,每年二月一日,皇帝在京城为在京官员赐宴,各地官员为下属官员设宴,村社等地也要酿制宜春酒,聚会宴饮。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有关“烧尾”的说法至今不一,据说凡是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必有天火将它的尾巴烧掉,鱼乃成真龙。《辩物小志》载:“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取名烧尾。”可见烧尾宴是指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天子或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
唐朝人的主食结构,主要是饼和饭。这二者中,饼又占据主要地位。唐代赵璘在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这是多数唐朝人食饼的真实反映。唐代所说的饼,内容比今天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以称为饼。
■胡饼
胡饼,是波斯人发明的一种食物,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一种“西餐”主食。经考证,胡饼也就是类似芝麻烧饼形式的食品。到了唐代,胡饼成了日常的主食,《唐语林》卷六记中记载了一种叫“古楼子”的食物,就是大个儿胡饼上撒上椒豉,再放上一斤羊肉,入炉烤制的一种吃食。
■水盆羊肉
之所以叫“水盆羊肉”不是因为盛放肉汤的碗大,而是因为以前卖这种羊肉汤的店铺,多用大水盆做盛汤器皿,所以“水盆羊肉”是因器得名。
有西安本地的朋友说,吃羊肉一定要大清早去吃,这样可以赶上头汤,那时的汤颜色清澈,味道鲜美,肉还没有很烂。
■蔬菜
现在经常吃的西红柿、青椒、红薯、洋葱、辣椒,在唐朝是吃不到的。那时候常见的蔬菜是秋葵,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
■甜品
除了主食以外,唐朝人也喜欢吃甜点,酪樱桃就是他们喜欢的甜点之一。
■火晶柿子
火晶柿子是临潼特产,因其颜色红似火,果皮光如水晶而得名。果子通红通红的,个儿不大,皮儿很薄,不费什么劲儿劲就能剥下来,咬一口,好甜好甜!
■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资料来源
微基因大唐开元盛世,当时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人口多达百万,不仅汇聚了突厥、波斯、阿拉伯(史称大食)、高丽、日本等各国人民,甚至还有黑色人种?!
■狼卫
单眼皮、蒙古褶(内眦赘皮)和高颧骨,时刻表现出冷酷果断的硬汉特质。
突厥曾多次骚扰中原边境,唐朝和突厥之间也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突厥对唐朝发动的战乱超过五十次。
历经长期的迁徙和混血,狼卫很可能是如今我们认为的蒙古族人,甚至可能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有一丝丝关系。
■波斯僧
根据史料记载,波斯人应该是雅利安人部族的后裔,他们在公元前年至年抵达大伊朗地区,随后征服同化当地伊朗人并散播他们的语言及文化。
换句话说,波斯僧基本可以判定是现代的伊朗人。
其实伊朗人也没什么特别,除了帅就是帅!
由于雅利安人属于高加索人种,所以伊朗人的外貌特征与白种人相似,皮肤色白、瞳孔色浅、鼻骨高窄,从现代社会的主流审美角度来看,完全是美人胚子模型。
■昆仑奴
《旧唐书》曾记载:自林邑(南海,今越南中南部)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因此,唐人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
昆仑人体型健壮,多从事驯兽师、水手等劳役,为唐人服务,于是又被称为“昆仑奴”。
学者们在黑色人种分布区中寻寻觅觅,终于发现了新线索——东南亚的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称“矮黑人”,一般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地方。
大唐音乐唱歌文化高度发达,全面消化和整合了南北不同的音乐唱歌艺术,并大量吸收外来音乐歌唱文化,使宫廷音乐形成了著名的雅乐和燕月十部伎,民间音乐变得多彩生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乐器手。
长安和东都洛阳又设立了两个教坊,一个唱歌部门,一个跳舞部门,由中央派人指导培养。长安的两个部门分别在光宅坊和延政坊,洛阳的在明义坊。
唐代宫乐图,坐部
据《乐府杂录》记载,唐代的表演舞蹈可分为软舞和健舞两大类,健舞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软舞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团圆旋、甘州等,其他有自娱性质的舞蹈也很丰富,如所谓的“字舞”(舞者以身布地,由若干人排列成各种不同的文字图案)、花舞、剑舞、马舞、狮舞、踏歌舞、节庆舞、娱神舞等。
■许合子
长安人大型追星现场
《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歌后许合子,她原是民间歌手,开元末年被选进宫廷,并改名为永新。许合子才貌双绝,她所唱的歌曲富有情调意境,与韩娥、李延年齐名。直到安史之乱爆发,许合子逃离长安,沦落风尘,最后郁郁而终。
《长安十二时辰》许鹤子
■李谟
给许合子伴奏的那位李谟,说起来也是长安演艺家中的一绝,在大唐,他就是笛王。《太平御览》记载:“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噎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神鬼之来。”
《长安十二时辰》李谟
■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的舞姿在当时独领风骚,她擅长的不是配合雅乐的各种柔美动作,而是独辟蹊径的剑舞。长剑在她手里舞得出神入化,人剑合一,有男人的雄妙之风。
公孙大娘教坊舞剑
■李龟年
李龟年算是大唐的全才,能敲又能唱能弹,还能作词。和当时文化界团也有交接,王维、杜甫都是他朋友。王维著名的《江上赠李龟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是为李龟年写的。
■雷海青
有位叫雷海青的艺人,是琵琶演奏家,唐玄宗让大家演奏都是当同行一样客客气气的,看见安禄山恶心的嘴脸,雷海青就忍不了了,想自己堂堂大唐的艺术家,怎能为叛贼拨动一丝一弦?举起琵琶往地下用力一砸,誓死不奏。
福建供奉雷海青
当你慢慢进入大唐盛世,了解了每一个文化的内在含义,你会意识到它所涵盖的,全是在对人的一种包容。万商云集,光怪陆离的繁华市景,来自世界各地的异族,身着奇装异服在繁华市场里的叫卖声等,无不是令人梦回大唐的原因。
融合之美,在于和谐,丰富,以及故事感。东方的意蕴与舶来的好物,旧梦新绮。
怎能没有吃?
怎能不讲喝?
■浮生若梦·竹炭豆乳咖啡
吹回溪面舞因风,
身游水墨画图中。
■若耶溪·椰子美式
人间巧艺夺天工,
炼药燃灯清昼同。
■梅子黄时雨
又是江南烟雨时,
黄梅正解蹙人眉。
■幽兰露·流浪星球
未遑少留骤远别,
况值旅雁鸣秋天。
■故梦来·西柚气泡咖
犹忆明月照人归,
千秋素光同。
无论世事如何急迫,
它从来不曾改变。
*文字及图片整理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