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middot走进阳明导先路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习近平主席多次推荐王阳明的哲学理念——“知行合一”。习大大对王阳明及其思想推崇备至。习大大提到王阳明基本上是在两个场合,一个是对官员,一个是对青年。官员的“致良知”,是我们社会努力的方向;而青年的“知行合一”,则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

走进阳明

江西是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践行之地。王阳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成了近年中国哲学的主要景观。王阳明不是江西人,是浙江余姚人,但王阳明跟江西的关系,可以用“不是赣人,胜似赣人”来形容。阳明路就是为了纪念阳明先生命名的一条路,我们学校就位于阳明路旁,我们凭借校名的优势,以阳明先生的思想智慧为引领,我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心灵澄明敞亮”的办学理念,以实现“致良知教育”,彰显“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

01全能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将佛、道思想融进儒家,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行一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王阳明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之圣人,据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人有资格被称为“真三不朽”,即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02生平事迹

走进阳明心园,左边是王阳明生平事迹的简介,可以了解到王阳明生而不凡、守仁格竹、龙场悟道、南赣平叛、平定宁王叛乱、天泉论道、星落青龙等主要事迹。

03王阳明与江西南昌

王阳明的一生和江西渊源很深:王阳明(—)活了58岁,他的一生,来江西的次数最多,在江西呆的时间最长,发生的历史事件最重大。17-18岁,-年。17岁那年的七月,王阳明来到南昌迎娶诸芸,在南昌城呆了一年半。第二年十二月,携诸氏归余姚。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夜访铁柱万寿宫、官府习字、问学娄谅等,而“问学娄谅”是中国心学史上的重要事件。36岁,年。这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遭贬途中两次经过江西。贬龙场途中,数遇惊险。春夏之交先到杭州,病倒,住进胜果寺。十二月,避入武夷山,经江西去南京见父亲,其路线是“武夷山-信江-鄱阳湖-长江-南京”。在南京见了父亲后,再到杭州住进胜果寺,收了徐爱等三个弟子,然后从杭州经江西的信江、袁河过萍乡去龙场。其路线是“杭州-信江-赣江-袁河-贵阳”。39岁,年,那年三月从贵州龙场到庐陵(今吉安)任知县,这是王阳明担当的首任地方官,也是他龙场悟道后第一次践行知行合一的理论。他在庐陵县令任上,发布了16个告示,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处理群众上访。处理税赋过重的问题,向上级反映要求免除“葛布捐”。处理官差骚扰百姓的问题。治理瘟疫、抗旱、防盗和防火。推行旌彰亭(即光荣榜、红榜)和申明亭(即批评栏,黑榜)的“两亭”制度。曾在白鹭洲书院和青原书院讲学。王阳明在庐陵呆了七个月,当年十一月,回京而升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离开江西。46岁-50岁,-年,在江西呆了4年半。年九月,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使(副院长,正四品),巡抚南(江西南安)、赣(江西赣州)、汀(福建汀州府)、漳(福建漳州),以及广东的韶州、南雄,湖广的郴州等八府一州。(正德十二年),王阳明正月初三起程,正月十六日到达南赣巡抚的治所--赣州,开府办公,就任南赣巡抚一职。仅用1年3个月,王阳明就平息了民乱,安定了百姓民生,稳定了社会秩序。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初五,王阳明接到朝廷的一道命令:福建军队出现哗变,要他赶紧前去查处。六月初九,王阳明从赣州起程。六月十四,宁王之乱爆发。此时王阳明走到丰城,他一听到宁王反叛的消息,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极大的政治勇气转入平乱。他迅速组建起一支队伍,而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孱弱的地方民团,在王阳明笃定的心学妙用与天才的军事指挥下,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维护了中央政权。此时距朱宸濠六月十四起兵不过41天,距朱宸濠七月初二率兵出南昌才不过24天,距王阳明七月二十六攻克南昌城不过六七天。七月二十八,平叛战争结束。王阳明在南赣巡抚的任上是2年5个月,然后,他在平定宁王乱之时和之后,甚至出任江西巡抚一职时,还顶着南赣巡抚这顶帽子,直到50岁那年的六月二十日,奉旨起程离开江西。这次他在江西一直呆了4年零1个月。这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多了,有:南赣勘乱,著作刊印,南昌平叛,平叛后的緾斗,庐山抒怀,白鹿洞书院会讲、南昌和赣州通天岩讲学。王阳明建立了奇功伟业,更经历了百死千难,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学说。56岁,年。那一年,王阳明已经快走到人生的尽头,还抱病奉旨出征广西,征讨思恩、田州的叛乱。他于九月九日从绍兴出发前往广西梧州,路经江西的广信(今上饶)、南昌、吉安、赣州、南安(今大余)。这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有:贵溪点拨-南昌讲学-吉安讲学-赣州讲学。57岁,年,广西剿匪,他剿抚并举,迅速稳定局势。这时,他病情加重,向朝廷请假回家,久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一边候旨,一边向家乡走去。最后,王阳明进入江西境内,在回家的路上,在一条小船上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条小船当时就停泊在江西省南安府大余县青龙铺的老圩码头。当时,学生跪在那里呜呜地泣,船外,冷风嗖嗖地吹,江水静静地流。在去世前的弥留之际,王阳明用了一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为他的壮阔人生,作了总结;为他的阳明心学,点了要义。王阳明生命最后的光芒,就是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绽放的。王阳明在江西、在南昌的遗产多,值得后世整理学习。他一生立功、立德、立言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江西:南昌铁柱万寿宫夜访老道、问学娄谅、治理庐陵、南赣勘乱、平定宁王之乱、平乱之后在南昌与几位宦官的緾斗、讲学江右(南昌讲学、赣州通天岩讲学、白麓洞书院会讲、吉安讲学)、著作刊印、庐山游历、阳明之死……。《王阳明全集》中,除了“江西诗首”、“庐陵诗6首”、“赣州诗36首”各篇,“赴谪诗55首”和“两广诗21首”中也有多首记写江西的诗作,江西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王阳明在赣州、大余、崇义、于都、龙南、通天岩、庐山、白鹿洞书院都留有摩崖石刻,其中庐山的《纪功碑》、庐山东林寺里的诗碑、赣州崇义的《平茶寮碑》都十分有名。当年,王阳明的生前身后,追随王阳明的江西人最多,以致于黄宗羲说“阳明精神,俱在江右”。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学说,主要在江西提出和践行。“知行合一”在贵州提出,但主要在江西践行,王阳明在江西提出了“致良知”命题和理论。“良知”就是阳明心学的“心”,这个良知,就是心、良心,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的是非感,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是做人的根本。对于“良知”,王阳明看得十分重,他说:“我此良知二字,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某之良知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王阳明在江西、在南昌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他的人生与学说;江西人、南昌人也把阳明先生、阳明心学融进了自己的历史,作为了自己的骄傲与品牌。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三立’在江西”,这“三立”就是立功、立德、立言。江西、南昌是阳明心学的过化之地;阳明先生是江西、南昌的永远记忆。

04王阳明文学

王阳明的文学造诣也很高,《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三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里,是明代人物中收录数量最多的。《尊经阁记》和《象祠记》长处在说理和分析,《瘗旅文》的特色在于叙事和抒情。王阳明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散文达到的艺术高度。

《尊经阁记》

《象祠记》

《瘗旅文》

05王阳明书法

这边是王阳明的书法展示。这件行书作品《铜陵观铁船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写于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三次献俘而不得武宗召见。可以看到字体修长,笔力遒健,灵动潇洒,行文之间略显愤懑之情。王阳明曾经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王阳明的书法一任自然,笔势昂扬奔放,不故作姿态,只是“以心写书、以书表心”。这也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王阳明的书法得到了许多名家的称誉,清代学者朱彝尊称赞他:“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明代第一才子徐渭也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盖过了他的个人功名,而王阳明的书法则完全被个人名声掩盖了。由于他在思想、道德、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太显著,很多人反而忽略了他的书法造诣。即使他不以心学思想扬名四海,单凭书法成就,也足够百世流芳。

06王阳明生前时光

年,王阳明奉命前往广西平叛,结束思恩、田州的叛乱后,他又参与指挥对八寨、断藤峡等叛乱地区的清剿。王阳明本有肺疾,此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他多次向朝廷上疏请辞,但都没有得到批准。年十月,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回乡,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没等朝廷批准就踏上了回乡之路。归途中,王阳明在广西谒拜了15岁时梦见过的西汉大将军马援的伏波庙,在广东奉祀了先人五世祖王纲祠。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王阳明行至梅岭关,他接受了学生周积的接待和宴请。从广东南雄越梅岭到达了南安府,当他乘船顺章江而下经过黄龙一带时,听说丫山灵岩寺在附近,便舍船上山朝敬。民间传言,王阳明见一禅房紧闭,不让人进,心生好奇。向一小僧询问,才知道里面的高僧圆寂前吩咐过不能打开,还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听了笑道:“固候我也。”于是命小僧打开禅房,王阳明看见桌子上有一首偈语:“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细细一想,心下暗惊,带着病体匆匆离去。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历年1月9日),船停在大余青龙铺,上午八九点时,王阳明气息奄奄,他召见学生周积,说:“我要走了。”周积泪如雨下:“老师,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王阳明淡淡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月降日升之际,时年五十七岁的王阳明说完这八个字便阖目西去。古人讲叶落归根,一心回乡的王阳明终究成了归乡途中的不归客。在常人眼中,这大概是不小的遗憾,但王阳明心里,或有遗憾,但绝不会有怨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苏东坡也说过:“此心安处是吾乡。”圣人的心始终是圆满的,不需多言的,走到哪,哪便是乡。王阳明先生魂归江西,将一生精魂安在了江西,将一生所学馈赠江西,江西人民得心学精神养护,勤劳善良,民风淳朴,这是江西人民之幸。

07二楼文化墙

——阳明故事

王阳明生而不凡,拥有传奇的人生际遇,我们可以从这里读到很多他的故事。

08三楼文化墙

——致良知

阳明先生云“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其细化为一曰“知耻”,二曰“知愧”,三曰“知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老师教导我们要“明智、博学、修养、明理”,《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的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做一个明智、博学、有修养、明事理的人。

09四楼文化墙

——知行我行

阳明文化即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也不是行来吞并知,“致知”与“力行”必须统一,这便是“知行合一”。言为心声,行为意动,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至知。老师教导我们要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10五楼文化墙

——世界眼

阳明先生云:“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目应观万物,心应感万物,清醒地认识万物,而能心怀豁达,高瞻远瞩,提高人的生命之美。老师带领着我们探索海洋的神秘,遨游在外太空的奥妙之中。在阳明学校,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梦想伴随着我们在这里成长。

11践行——“致良知课程”

梁启超在《年儒学变迁概略》中说:“王学的昌大,可分两处。一是浙江,是他生长的地方;二是江西,是他宦游的地方。所以阳明门下,可分为浙江与江西两派。……阳明生在浙江而其学却盛于江西。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我校有50年的办学历史,深受阳明思想熏陶,孕育了深厚的办学文化底蕴,凝练出的学校校训“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已经成为每一位阳明人努力奋进的内驱力,为学校课程改革和内涵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我校致良知课程结构图

思想精髓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到教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是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一是初心与志向。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成圣,并一生坚持和践行自己的志向与信念。王阳明说:人的初心、本心、良知,就像一面镜子,它始终存在,但会蒙上灰尘。所以要修好心学,经常反省自己,“发明本心”,就是重新擦亮内心的明镜。何谓“发明”?就是使之重新光明,重新点亮人们心中的那盏灯。二是修心与修身。王阳明十分强调做人成圣,关键在于从心开始,从我做起,正心修德,修身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坚决反对当时的不良学风,强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一如一、始终如一。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对我们正风树德,敢于担当,扭转官场风气,反对两面人,反对形式主义,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极具积极意义。三是自信与淡定。王阳明的内心十分强大,对自己的目标与行为十分自信,他的行为也就从容不迫。四是担当与责任。王阳明的社会责任感特别强,勇于担当。不但自己刻苦磨炼,努力成圣,也教育广大子弟立志成圣;他碰到邪恶势力,敢于抗争;看到不良风气,勇于揭露;遇到危机,挺身而出;在紧要关头,能舍身向前。五是践行与磨炼。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从心始,光明纯洁致良知。同时强调心上炼,事上炼。当然,王阳明毕竟是封建的官僚,他讲的“心”“良知”主要是道德境界,他的讲“行”主要是道德实践,只做到道德修炼、个人修炼。我们提倡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在强调个人实践的同时,更讲究社会实践、群众实践。

继承发扬

眺望未来能看多远,取决于知史明智的能力有多强;走向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底气扎根能扎多深。在今天世界格局发生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之际,我们对阳明心学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优越性,深刻洞察中华文化的走向和趋势,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底蕴与博大。我们要珍惜传统,找到自己的命与魂,留住自己的历史记忆,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培植好自己的精神沃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这样,才有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底气、定力和自信。王阳明心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顶级的思想核、最充沛的精气神、最强大的软实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导先路百年三大化教后生千古一良知——致良知少年带你走进阳明

文字:罗先凤

排版:万娜

审核:邵欢然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luodanbm.com/gmbs/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