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出自明代医家万全,意思是说要想小儿健康,就不要给孩子吃太饱、穿太暖。跟师葛主任门诊半年之余,总有不少家长询问“我要怎样带孩子,孩子才能少生病”“孩子到底要怎样喂养”,其实能做到“三分饥与寒”这一条,就能减少孩子生病次数,甚至不生病。
临床上总有家长怕孩子吃不饱,甚至出现追着孩子喂饭的现象,这是一种错误的喂养方式。
中医认为,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心肝两脏常有余。小儿脾常不足指的是消化能力薄弱,稍有乳食不节、喂养不当,就易损伤脾胃而患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都一味提高儿童们的饮食档次,进食过精、营养过高;而多余的营养物质就会变成废物加重代谢负担,高粱厚味均可产生痰,这些痰均贮存在肺里,少量的痰可以通过气道清除,大量的痰则会引发咳嗽、痰鸣,气喘等。“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所以,临床上呕吐、泄泻、积滞等脾胃病最常见,严重者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言:“小儿始生,生长尚盛。”这种旺盛、发育迅速的特点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明显,主要表现在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两方面,并且是按一定规律发展变化的。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生理现象称为“纯阳”,如《颅囟经.脉法》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为散。”所谓“纯阳”是指三岁以下小儿禀受父母先天之气,真元为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蒸蒸日上,小儿体内阳气占优势,易患热病。小儿脏腑娇嫩,本身就易受外邪侵袭,而小孩子活动量就大,在大量活动的情况下,家长又给孩子穿很多,出汗是必然的----毛孔打开,风寒趁虚而入,则易形成感冒、咳嗽;而且跟孩子穿太多、捂太多,孩子就易上火。
明代著名小儿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解释说:“饥,谓节其饮食也;寒,谓适其寒温也。勿令太饱太暖之意,非不食、不衣之谬说也。”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耐寒和让孩子受寒,这是不同的概念。小儿纯阳,最宜清凉,重点是“清凉”。即微微的凉,一年四季就要注意根据季节的变化过度,循序渐进地增减衣物,家长们掌握“两凉三暖”这个原则即可。
“两凉三暖”
“两凉”指的是头凉、心胸凉。头部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地方,如果捂得过热,会导致头晕心烦、火热过重,因此头部保持有凉爽的感觉即可,切不可太过保暖。心胸部为宗气所在,小儿心常有余,穿得过厚不仅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还会引起心烦与内热。“三暖”指的是肚子暖、后背暖、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小儿脾胃不足,着凉就容易肚子疼,损伤脾胃功能,影响到营养的消化吸收;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膀胱经主表,如果受凉,就会引起感冒;而脚部是人体的下端,属阴,寒邪易从脚下生,因此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脚部保暖。
END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