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考研笔记

白点疯 http://www.tlmymy.com/m/

汉语史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1)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2)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①在这一门科学中,我们研究现代汉语史怎样形成的,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一般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②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a.一般的内部规律对于一切语言是共同的规律,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

b.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如,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和俄语不同;俄语的内部发展规律跟英语也不同。

(3)实践意义:

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1、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

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语义研究阶段

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

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1)《尔雅》

①《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②《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这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④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

(2)《方言》

①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凡语就是所谓的普通话。方言的不同大都是词汇的不同,也有一些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里的不同读音。“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

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②受《方言》影响的著作,汉儒及后代的其他著作也有提到方言的地方。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但是没有标明出处。

(2)《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全书收个字,,归入个部首进行解释;它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以来,《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说文》虽然对于每一个字都有解释它的意思,但是许慎这一部书的主要对象不是字义而是字形,他企图说明每一个字为什么那样写,主要是找出字的本义,使这个本义能说明这个字结构的理由。

(3)《释名》

东汉刘熙著的《释名》也是按意义编排的词典,在编排上很像,所以后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刘熙企图探求每一个字最初命名夫人原因,他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探寻语义的来源,《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例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这样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作“声训”(补:声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解释的一种释义方法),声训不是科学的办法,虽然语音和语义有关系,但是,像《释名》那样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不过这本书在汉语史上还有它一定的价值,因为我们可以从它的声训中窥见上古的语音系统。

(4)词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诗经》的毛传、郑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

(二)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了。

(2)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共分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上得到解释。

(3)韵书外还有一些韵图,这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声调相同。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4)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5)明初乐韶风,宋濂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从此以后,有许多音韵的书都以北音为根据,如朱权的《琼林雅韵》、陈铎的《菉斐轩词林要韵》、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毕拱辰的《韵略汇通》等。

(三)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太平天国(19世纪)

(1)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半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合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这种作风很像汉儒,所以叫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所以叫“朴学”。

(2)主要研究成果:

①字典一类的官书:

《康熙字典》陈廷敬等编,共收字,按部首编排,共分部。《康熙字典》的优点是搜罗广泛,尽可能举例说明,并尽可能指出见于何书。

《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的复音词和短语。

《骈字类编》主要收集双音词。

《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收集经、史、子、集的各家注解,搜罗详尽,注明篇名。

②《说文》研究(文字学):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释精确,批判的接受《说文》,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不限于解释先秦古义。);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取《说文》和各种经书的字义互相印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古韵十八部排列,打破字形,窥见语义联系,体例较好:先列本义→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

④语义学(即训诂学):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古名物之学),《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

王引之:《经义述闻》(解释经义,纠正前人传注),《经传释词》(解释虚词)

王氏父子的最大优点是不以《说文》出发,不拘泥于字形,一切以语音为准,即采用“以声求义”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朴学殿军。同其弟子黄侃一起被后人称为“章黄学派”。主要著作《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

⑤古音学:

古音,尤其是古韵方面,古音研究本从宋代已经开始了,但系统科学的研究是从明末陈第《毛诗序古音考》后开始。

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⑥古文字学:

金文之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名原》

甲骨学: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甲骨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唐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

甲骨四少: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

⑦语法学:

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清代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

语法学著作。

第三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1、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

(1)三个注意:

①认真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时代,了解古人的伪书辨伪工作,不以书中所叙时代为标准,以著书时代为标准。

②深入细致的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

③区别一般和特殊:“例不十,不立法”;“例外不十,法不破。”

(2)四个原则:

㈠研究汉语史,首先应把握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

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3.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辨认语言的发展方向

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

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

2、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1)始于19世纪初,最初叫比较语法,语言的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用来寻找语言的发展规律。所谓比较,指的是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加以比较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找出不同语言里音近义同的词的对应规律,来确定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以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印欧系语言的研究基础上诞生的。

(2)应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汉藏语系诸语言作比较研究。

(3)历史比较法也有自己的缺点:一是不能科学对待语言的起源、科学性等问题;二是不能联系社会的发展来研究;三不能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第四节、汉语史的根据

1、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

(一)汉语史历史悠久,汉语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的统一体,不曾分化为几种语言,汉语语音实际情况不能在一般书面语言上反映出来,因此汉语的研究是有一些困难的。

(二)汉语史研究的根据:

(1)历来保存下来的语言文字:

①古文字学:汉字本身的就够反映着上古时代汉语的情况,如“六书”。

②古音学:姓氏及地名,往往保存了古音,地名如:山东费县(“费”音“秘”),广东番禺(“番”音“潘”)都保留了重纯音;人名:孟贲(古勇士),“贲”读“奔”;逢蒙(古善射者),“逢”读“蓬”。

③语义学:古人名外之的字,名和字应是同义或意义相关的词,可以互相印证,如:仲由,字子路,循着道路前进,叫做“由”;颜回,字子渊,“回”本义旋转,“渊”是一种潆洄的水。

(2)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汉语写下来的文字记载:甲骨文和金文、字典、韵书和韵图、历代韵文、诗歌、唐代变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接近口语的作品以及各个时代古人对于汉语史研究的成就。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①外语借词包括借入和借出:

汉语里的古奉母字,现代日语吴音都读〔b〕(並母),像“肥”〔bi〕、“妇”〔bu〕、“饭”〔bon〕;古微母日语吴音都读〔m〕(明母),像“武”〔mu〕、“微”〔mi〕、“万”〔man〕,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说法.

古汉语也从外语里借过来一些词.例如“印度”,梵语原音为“indu”或“Hindu”,汉代张骞通西域,译作“身毒”,六朝时译为“天竺”,唐代译为“印度”.“竺”和“毒”、“度”音相近,“竺”知母,“毒”、“度”定母,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②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

汉语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树”、“蝗虫”、“鳝鱼”.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鸟乌”、“草芥”、“鱼鲔”。汉台语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如云南罗平侬语的“李子”〔maman〕、“桃子”〔mata:u〕、“石榴”〔masa:n〕,其中〔ma〕是果类大类名,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旁证。

(4)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的证明;“知、诛、猪、张”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的证明。广东话“急”念〔kép〕、“月”念〔jyt〕,“握”念〔ak〕正是古汉语入声有辅音韵尾〔-p〕、〔-t〕、〔-k〕的证明.

现汉方言对于词汇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些古词古义,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来。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古代叫做“墼”(ji)。东汉许慎《说文?土部》:“墼,未烧也。”。现代普通话只叫做“土坯”,河北张家口一带方言仍叫“土墼”。

第五节、汉语的亲属

1、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

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就把它们叫做亲属语言。

语系:语系是从语言历史的角度研究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假设,是将语言之间的关系比作和家族关系相似的谱系关系的一种模式。根据语言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把有关的语言归入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这样一种分类的层级体系之中。

(一)汉语在汉藏语系中的地位: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台语群,汉语和同系其他语言的关系,不像别的语系各语言关系那么密切。汉语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的统一体,不曾分化为几种语言,汉语由于几千年前就和其他语言分开了,各自独立发展,到今天,自然在语音、语法、词汇上都有很大距离。

(1)在汉藏语系中,汉语和侗傣语、苗瑶语、暹罗语、越南语(汉台语群)等的关系较近,和藏语、彝语、缅甸语(藏缅语群)等的关系较远。

(二)共同点:汉语和汉藏系诸语言的亲属关系:

(1)语音方面:

声调是音位的组成因素,这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汉藏语系所有的语言都具备声调;绝大多数的语言具有辩义的声调。

大多数语言具有--m,-n,-?韵尾,并且还有-p,-t,-k韵尾和它们作十分整齐的配合。

(2)语法方面:

形尾和词头、词尾不丰富,构词词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

大部分的汉藏系语言(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汉台语群)都具有单位名词。

(三)汉语和侗傣语、暹罗语、越南语等的关系较近,和藏语、彝语、缅甸语等的关系较远。也可从语音、语法两方面看出:

(1)语音方面:

汉台语群大多数语言具有-m,-n,-?韵尾,并且和-p,-t,-k韵尾配合整齐。而藏缅语群里的语言则没有这两种韵尾的相配。

(2)语法方面:

从语序上看,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的结构是不同的:从宾语位置上看,汉语和侗傣苗瑶比较接近。

(四)汉语和同一语群其他语言的主要差别:

(1)语音方面:同一语群许多语言都有长短音的分别,而汉语没有。

(2)语法方面:汉语以外的其他汉藏系语言,形容词通常总是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的后面,而汉语则相反。

例如:汉语:公牛

哈尼语:nupo逐词翻译“牛公”

汉语:女人

武鸣壮语:xunpa逐词翻译“人女”

(3)词汇方面:

汉台语群里许多语言单位名词已经发展为冠词的性质。例如壮语的“匹马”大致相当与英语的“thehorse”,这和汉语也是不同的.

2、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汉语亲属语言的研究,和汉语史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将来东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有了伟大的成就的时候,汉语史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

1、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谈历史不能不谈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历史发展的线索更加分明,是使历史上每一个大关键更加突出,因而使读历史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历史的面貌。汉语史是属于历史范畴的东西,因此,在历史科学中占着重要位置的分期问题,对于汉语史来说,也毫不例外的重要。

(2)王力先生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他认为:“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当语言的发展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的时候,就应该认为变换了历史时期。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那么由旧质到新质的过渡阶段应该是很长的,可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根据,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而语法结构比基本词汇变化的更慢。语音和语法密切相关,都是整个系统,所以语音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一般词汇的发展也可以作为分期的一个标准,但它不是主要的标准。

(3)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没有表现语言从旧质到新质的过渡,当语言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先变,例如宋代的平话;当语言发生很大变化时,文体可能不变,如六朝的骈文。文体的转变和上层建筑有关。

(4)王力先生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③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即元明清时期)。(自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④现代期: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5)各个时期的特点:

上古期的特点:

①判断句一般不同系词②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

中古期的特点:

①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②处置式的产生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④形尾“了”、“着”的产生⑤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

①全浊声音在北方话里消失②-m尾韵在北方话的消失③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①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②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

(1)汉族的文学语言自始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先秦已有文学语言,且以北方话为文学语言的基础。

(2)经济和政治对语言的影响较大,中国政权统一时,一向是建都北方,所以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往往在北方,这决定了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3)用北方话写出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北京话)

(4)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使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近百年来新产生了很多复音词,这些词都是超方言的,这对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有利的。

(5)民族共同语的明确定义: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文学语言(根据现汉书补充):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的语言。它包含优秀的、典范的文艺著作的语言,但不是简单地“文艺作品的语言”。

第八节、汉语的文字

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1)字体是文字的笔画形态;字式是文字的结构方式;

(2)汉字分为刀笔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和毛笔文字(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两类。

①从字体上:刀笔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毛笔阶段:从隶书到楷书

②从字式上:

单体字:象形:刻画具体事物的简单轮廓:人、木

指事:用简单的线条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二、上、下

合体字:会意:用两个以上单体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好、森”

形声:用一个单体字表示意义范畴,另一个单体字表示声音“江、河”

(3)人民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

①类化法通常是按照形声字的原则,把没有形旁的字加上一个形旁,例如“夫容”加成“芙蓉”;有时候是形旁不明显,就再加上一个形旁,如“果”加成“菓”;最容易类化的是双音词,群众觉得双音词是一个整体,形旁应该一致,如“峨眉”加成“峨嵋”,“昏姻”加成“婚姻”;有些字虽然都有形旁,但不一致,也要改成一致的,如“蒲桃”改成“葡萄”;甚至没什么道理的更改,如“凤皇”改为“凤凰”,这都表现了群众对于双音词的整体观念。有些字本来是仂语,当群众感到不再是仂语时,也就写成了“伙伴、傢俱”了。

②简化法是为了书写的便利,要求把字的笔画减少。有些字是由草书楷化而来,如“还、会”等;有的是保留了最特殊的部分,如“声、条、处”等。有些来历不明,如“乱、灵、听”等。

(4)汉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汉字简化只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章、语音的发展

第一节、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

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

(1)在此主要谈双声叠韵和构词法的关系,构词法是语法问题,同时也是词汇问题。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先秦时代已经有了大量的双音词。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大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古人把纯粹的双音词叫做“联绵字”,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拟声词不一定用双声叠韵,先秦的拟声词往往用单音或叠音词(呦呦鹿鸣),而这些联绵字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双声:唐棣、蒹葭;叠韵:崔嵬、扶苏

动词:双声:匍匐、拮据;叠韵:绸缪、遨游

形容词:双声:参差、玄黄;叠韵:差池、婉变

有些双音词可以认为双声兼叠韵:辗转、契阔

(2)由此可见,汉语的双音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是多样性的,有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兼叠韵词。这种构词法一直到现代还起着作用,成为历代构词法之一,许多新词由此产生,同时我们也应知道,随着语音的发展,新的双声叠韵和新的语音系统相适应,如现代汉语中的叠韵词“舒服”,这个叠韵词的形成应该是在入声消失以后,如果按中古音念起来,就不可能是叠韵了。

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

(1)每一种语言里都有所谓的骈词。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就是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言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例如:上古音的“呼[xuɑ]”变为中古音的“唤[xuɑn]”,“呼”和“唤”就是骈词。

(2)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①第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原因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如:逆迎、呼唤

②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3)骈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可能产生的,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等。

第二节、中古的语音系统

1、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

《切韵》系统并不能代表当时的首都,也就是隋代长安的实际语音,它只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纯然是属于书面语言的,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着这一语言标准,例如:律诗。这个系统是参照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被公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规范。

2、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从两反面观察:反切和韵目。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声母,反切下字只取韵目,只要看《广韵》(《切韵》系统也就是《广韵》系统)里的双声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声母;再看《广韵》里的叠韵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韵母。

3、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声母,反切下字只取韵目

只要看《广韵》(《切韵》系统也就是《广韵》系统)里的双声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声母;再看《广韵》里的叠韵字有几类,就知道《切韵》系统有多少韵母。

4、《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一)不同:

(1)舌上音的娘母实际上是和泥母没有分别的

(2)《切韵》时代还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

(3)正齿依照《切韵》反切上字应该分为两类,即庄初崇山和章昌船书禅

(4)喻母依照《切韵》反切上字应分两类,即云类和馀类,云类在《切韵》系统应归匣母。

(二)分类:

(2)三十六字母(附现代所构拟的隋唐时读音)

七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唇音重唇:帮p旁p‘並b明m

轻唇:非f敷f‘奉v微?

舌音舌头:端t透t‘定d泥n

舌上:知?彻t‘澄?娘?

齿音齿头:精ts心s清ts‘从dz邪z

正齿:照t?审?穿t?‘床d?‘禅?

牙音见k溪k群g疑?

喉音影○晓x匣?喻j

半舌来l

半齿日?

5、《广韵》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

广韵共有韵,分61个韵类,个韵目

6、“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

比《切韵》更接近口语的是简化的平水韵,《切韵》的韵太繁琐了,做式押韵很难,所以又规定同样的办法,允许人们就进通用。13世纪初,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韵,后来又有人合并为韵。

《汉语音韵学》

7、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

韵摄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归纳为16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8、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

四等是兼用于韵头和韵腹的概念。等韵图把所有的韵类分属于一、二、三、四等。四等的区别既在于韵腹,也在于韵头。凡是以i为介音的韵类都属于三等韵;没有i介音的韵类分别属于一、二、四等;韵腹为后元音[u][o][ɑ][?]的韵母是一等韵;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作韵腹的韵母是二等韵;前、半高元音[e]作韵腹的韵母是四等韵。一、二等韵属于“洪音”,三、四等韵属“细音”。

9、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

(1)四呼是后起的术语,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乎。

开口呼:韵母不是i,u,y和不以i,u,y为韵头

齐齿呼: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

合口呼:主要元音为u和韵头为u的韵母

撮口乎:主要元音为y和韵头为y的韵母。

(2)在宋代韵图中只有两呼,开口呼和齐齿呼,每呼分为四等。按照传统说法,开口一、二等是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撮口呼。

第三节、上古的语音系统

1、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

(1)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绩。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2)上古韵部的建立主要依靠两种材料:一是先秦韵文,特别是《诗经》的用韵;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

①古音学家分析《诗经》用韵,用系联韵脚字的方法,确定上古韵部系统。

例如《诗经》里以下一些诗的韵脚是: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有系联的结果,“采、友、蚩、丝、谋”等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称为“之”部。利用这种系联韵脚字的方法,参照谐声偏旁,就可以归纳出《诗经》的韵部系统。

②谐声字即形声字,即一半表示读音、一半表示义类的字。表示读音的那部分叫“谐声偏旁”,也叫“声符”或“声旁”;表示义类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一个著名理论叫“同声必同部”。意思是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现代读音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上古同属“之”部。)比如“诚、城、盛”,“成”就是谐声偏旁,“言、土、皿”是“意符”。

2、先秦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阳声韵→阴声韵:如“山”字本来是收[-n]的阳声韵[san],可是现代苏州、上海等吴方言,则念成[sε]之类的音,鼻音韵尾[-n]丢失了。

还有:“两”[lia?]→[lia](俩)

“三”[san]→[sa](仨)

阴声韵→阳声韵,如:

“能”字古音念[nai],今音念[n??].

豫东方言里“奶”[nai]也可以念成[nan].

又如“木”字,本为收[-k]尾的入声字,但山西太原方言念成[m??],变成阳声韵了。又如“帖”从“占”是阴声韵字,而“帖”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字,这是阳声韵转化成入声韵。这种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就叫做“阴阳对转”,清人把入声韵归入阴声韵里了。当然,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主要元音相同。

3、研究先秦声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秦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主要根据是谐声偏旁,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还有一些辅助的证据,如异文、古读、声训等;大致分为六类三十二母。

根据:

1.谐声字:汉字80%以上是谐声字,这就为我们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声母不一定相同,所属的声类(指发音部位相同的音类,即五音)却大致相同。例如“高”属见母。“敲”属溪母,“蒿”属晓母,都是牙喉音;“单”属端母,“啴”属透母,“弹”属定母,都是舌头音。

2.异文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诗》作“扶服”《左传?昭公21年》:“扶伏而击之。”《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古声母应当相同。

3.读若或读如:《说文?水部》:“冲读若动”。“冲”为澄母。“动”为定母,可见上古舌头、舌上音是不分的。

4.声训《释名》:“邦,封也。”,“马,武也。”“封”与“邦”,“马”与“武”声母相同,古代它们都读重唇音。

4、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的缘故中古诗人把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在诗句里平仄交替,实际上像西洋的长短律和短长律,由此可知古代声调有音长的因素在内。

5、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秦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古音的重建:

原则:语音的一切变化都是制约性的变化,这就是说必须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能有同样的发展,反过来说,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不同的发展,也就是不可能有分化。

高本汉对上古声母的重建,表现了形式主义:

(1)他把馀母硬分为两类,以为一类是d,一类是z。他的根据是谐声偏旁,例如羊声有“祥”,“祥”在中古是z-,所以上古的“羊”是z-(上古的祥反而是dz-)

(2)他把庄初崇山各分为两类,以为一类是ts、ts‘、dz‘、s(并入精清从心),另一类是ts、ts‘、dz‘、s.

(3)他把馀母的一部分上古音拟成d之后,这d是不送气的浊音,他就虚构这个不送气的浊音来相搭配,他把云母的上古音拟成g,禅母的上古音拟成d,邪母的上古音拟成dz,来造成整齐的局面。这种推论是完全主观的。

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意思是说上古没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我们可以先抛开娘母不谈,即使在中古,娘泥的分别也是人为的。

(1)谐声偏旁是主要的根据之一,下面这些同声符的字表现着知徹澄和端透定是相通的:

端知:都猪点占

透徹:汤畅

定澄:独浊

(2)现代方言: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反映了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知(ti),抽(tiou),治(ti),朝(tiou)

客家话里也有个别知系字保留着舌头音,例如:知念ti。

为什么说元音高化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

上古到中古的声调变化:(1)声调性质本身的变化,由音高和音长并重变为以音高为主。(2)调类的变化:长入一类的声调消失了,转为去声,和那些来自平上两声的字合流了。

[-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又称“促声”;与此相对,其他各种音节听起来舒缓,所以又称“舒声”。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尾的入声字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t]、[-k]就已经消失了。[-p]、[-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有些韵类在促音尾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a→kuo。

在先秦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秦-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

-m尾的消失

《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即[-m]尾。那么[-m]尾何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里已经没有[-m]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

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十[-ap]、石[-ak]针[-?m]、真[-?n]因[-i?n]、阴[-i?m]

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可见,[-m]尾的消失从唐代已经开始了。

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

“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

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m]尾字并入[-n]尾后,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能代表现代普通话的韵部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样本来不是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了:

语音学上称这种音变为异化。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

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四个声母。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说:“凡轻唇音者,古皆读为重唇。”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他根据以下几方面材料证明这一点:

1、异文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门水”。

2、声训如“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

3、读若如《说文》“娓,读若媚”。《周礼》注引郑司农云:“纷,读若豳”。

4、直音如“苻音蒲”、“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繁音婆”。

5、反切如“冯,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

6、谐声字:

从“甫”得声的字:“浦、匍、捕、铺”为重唇,“辅、黼”为轻唇;“畐”声的字:“逼、偪”为重唇,“福、辐”为轻唇;“非”声的字:“排、徘”为重唇,“诽、菲”为轻唇。

7、方言:

在厦门方言的白话音里,许多轻唇字仍然读为重唇音。

非母:风、斧、分——p敷母:藩、蜂、讣——p‘

奉母:饭、房、冯——p帆、浮、缝——p‘

微母:未、尾、无——b问、物、晚——m

8、外语借词:

从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译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轻唇音读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译为“浮屠、佛”“浮、佛”都是轻唇音字,古人用它们来翻译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为它们在古代都读重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守温三十字母里唇音也只有一类,到三十六字母里才明确地分为轻唇音、重唇音两类。笼统地说,轻唇音是产生于唐代,具体说,从初唐到中唐轻、重唇声母有分化的趋势,晚唐以后才彻底分化。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为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后来一律变成了轻唇音。

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奉母[v]变为非母[f];而读送气的敷[f’]是根本不存在的,与非[f]母没有区别,[f]是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分,也就是说,帮[p]和滂[p’]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来后都读非[f]。这样一来,非敷奉合流了;同时,微母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普通话的p、p’、m是从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帮[p]、滂[p’]、明[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合口三等的帮[p]、滂[p’]、並[b]来的。

第三章、语法发展部分

第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1、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虽然在上古不完全适合,但也可以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之、于、与、而、则、虽、若、如”在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仍然在用。

(3)各地方言的比较也可以证明虽然词汇差别大,但是语法可以说基本一致。

2、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老者衣帛食肉。”

“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3、什么叫做“读破”?“读破”在汉语史上的作用怎样?

(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

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读音读出的,叫做“读破”。

(2)“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汉语一种改变字或词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放大,主要是改变声调,多数是把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读破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衣”用作名词,读平声“y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境内莫衣紫”“衣”用作动词,“穿衣”的意思,旧读去声“yì”。一般来说,后一种音义是由前一种音义演变而来的,所以,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做“本字”或“如字”,而把后一种读音叫做“读破”或“破读”。读破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是一种音变构词的手段。但是,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古书中注明的读破也有很多在现代没有保存下来,这样的读破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不必特意加以区分,按照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去读就可以了。

历史形态学

第二节、名词的发展

1、名词词头“阿”字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情况。

(1)上古末期产生了新的词头“啊”

(2)发展情况:

①“阿”字最初作为疑问代词“谁”字的词头(“阿谁”,上古可能为“伊谁”,现代为“阿谁”)“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②后“阿”字用途扩大,可作人名、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作人称代词的词头:

人名:刘禅小字“阿斗”;曹操小字“阿瞒”;

亲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人称代词:“阿你酒能昏乱”

③现代汉语里方言里,“阿谁、阿你”除外,其他两种用途保存,有些把“阿”字放在数词前面表示排行,如粤语的“阿三”。

2、名词词头“老”字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情况。

(1)词头“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后由形容词虚化为词头用于人和动物两方面,这两种“老”都是唐代产生的。

(2)发展情况:

A.用于人:

①称谓前加“老”:老兄、老弟、老姐;

②姓上加“老”,白居易:“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指元稹)

③名字上加“老”:“快诵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老坡指苏东坡)名字上加“老”字比姓上加“老”字起源的晚一点,最初见于宋代的史料。

④排行上加“老”,起源最晚:老二,王老六

⑤特殊:“老婆”、“老师”

“老婆”宋代“老”字指年老,后元代妻子也可以称谓“老婆”,“老”字变为词头。“老师”中的“老”开始只表示年辈最尊的意思,明中叶,学生称座主为老师,表示齿德具尊,清中叶变为词头。

B.用于动物:老鼠起源于唐代,老虎起源于宋代。

3、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子”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子”字的发展情况。

(1)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

①儿子的子;②尊称用的子,如夫子,君子;③禽兽虫类的初生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鸟卵“鸡子”;⑤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⑥圆形的小东西“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2)发展:

①上古时代,“子”就有词尾化的迹象,“又闻项羽重瞳子”;“拜请百福,赐我喜子。”

②魏晋以后,“子”字渐渐普遍应用起来:豆子、燕子、帕子、柚子、妃子、帖子、骰子。

③中古时期,“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还有构成新词的能力。如“交子”是我国纸币的开始。

4、在汉语史上,有哪些“儿”字是不应该认作词尾的?名词词尾“儿”字的发展情况。

(1)不作词尾:

①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即:本义小儿)的都不能认为是词尾

②有些“儿”字虽然不用作本义,但是表示旧社会所谓下等人或不道德的人,也不算做词尾,如“侍儿”、“偷儿”。

(2)发展情况:王力先生认为,谨慎的说法,“儿”字是从唐代开始产生的。

①用于人:a.用为小字(小名)的词尾,这种看法一直传到后代:“小字龙儿”

b.“孩儿”的“儿”也不一定是词尾,可能像“婴儿”一样,“儿”字具有实在意义:“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

②用于动物:a.不作词尾:确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凤凰儿

b.作词尾:“打起黄莹儿,莫叫枝上啼。”

由于文字上缺乏轻音的表示,我们在古书中不容易划清这两种情况的界限。

③用于无生之物,无所谓初生者,“儿”字的词尾性明显,小车儿、船儿

5、名词词尾“头”字的发展情况。

(1)不作词尾的个别情况:“石头”时代很早,又称“石首”,可见“头”有实义;“码头”在唐代就有了,写作“马头”,可见“头”仍有实义,还有“被头”、“年头”、“号头”等。

(2)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刘超,“膝头”、“前头”、“后头”

(3)宋元以后,“头”作词尾更加普遍,“锄头”、“日头”、“骨头”

6、五四以后有哪些新兴的名词词尾?

(1)特殊情况:①“人”字,“诗人”等词中“人”字有实义;②“主义”可以独立成为意义;③“者”字较特殊,古代汉语“者”字一般只在动词和形容词后“作者、老者”或叙述性的仂语后,“将命者”;而“帝国主义者”中,“者”在名词仂语后,确是词尾性质。④“家”字也有词尾性质,但“法家、名家”,“家”是“学派”,与“艺术家”、“建筑家”不同,但后者也是从前者逐渐演变而来。

(2)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品、性、度”等

①品:古有“品物”之称,指庶物(众物、万物),另有品第、品级之义。品当“物品”将是鸦片战争之后,来源于日本,“作品、食品、物品、产品”等。

②性:受日本译文影响:“可能性、重要性、不渗透性”等。

③度:受日本译文影响:“长度、高度、强度”等。

第三节、单位词的发展

1、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哪几种方式?

上古汉语里三种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

(1)最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数次放在名词后面,不用单位词。“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皆赐玉五瑴,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

有时候名词省略,就只剩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表示度量衡。“养弟子以万钟。”

2、殷虚卜辞中所见的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怎样的?

汉语单位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辞中,我们能看见的单位词有:丙、朋、升等,但是这些单位名词只限于度量衡单位,容量单位和集体单位,还没有天然的单位如“匹、张”等。

a.原始天然单位的表示法是在数词后面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如殷墟卜辞中所見:“羌十羌”;“人十有六人”。

b.直到西周金文还是这种结构方式,但是人的天然单位就用“人”为单位,数词前不一定也是“人”,如殷墟卜辞中“羌十人”;“羌十人又五。”

3、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

天然单位词在秦代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还有“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单位词的应用范围都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不是,有过些什么发展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单位词的应用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扩大了,有些缩小了,有些转移了,有些新兴了,有些消失了:

(1)范围扩大:“个、只、条、张”

①“个”原来只是竹的单位,在唐代扩大很多,鸟和人都称个:

“两个黄鹂鸣翠柳”;“樵歌个个同”

②“只”最初只是普通名词,后用作单位词,开始也只指鸟类,后扩大到兽类和无生之物。“一只短船舫”。

③“条”最初也是普通的名词,后发展为单位词,先用于树木,后细长、狭窄的东西都称条,“绳几条”。

④“张”平面的东西叫“张”,本是张弓的意义,弓弩也用“张”表示,纸称“张”属于后起。

(2)范围缩小:“枚”,汉魏六朝时期,“枚”字应用范围很大,可以用于鸟类、鱼类和一切器物;现代汉语里,“枚”字的应用范围缩小到几点,“一枚针、一枚奖章”,有些是方言,有些书面语和普通话口语里,“枚”字已基本不用。

(3)范围转移:“盏”,原先一般是用来做酒的单位词,但现在用来作灯的单位

(4)新兴的单位词:“顶、挂”;消失的如“株、章”(指在口语里消失)

5、数词、天然单位词和名词的结合方式在历史上有过什么转变?这种转变在语法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就名词、数词、单位词三者的结合方式来说,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时,位置在名词后面,殷墟卜辞也没有例外。先秦只说“马十匹”,不说“十匹马”,后代沿用先秦这规则,情况也非常普遍,同时,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前面了。“一箪食,一瓢饮”

(2)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度量衡单位:“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天然单位:“越使诸发以一枝梅遣梁王。”

(3)中古时期,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才尽下。”

“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作天子。”

(二)意义:这是很重要的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当数词和单位词放在普通名词后面时,它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后来单位词移到了名词前面,它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从此以后,汉语名词分为百数的种类,每一种类都有特定的单位词,最后的结果是,名词和数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单位词来作中介。

6、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

a.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车辆”、“船只”“马匹”、“书本”“物件”等;

b.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索然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的硕大,但是这些“朵”都是名词,不是单位词,

c.到宋元时代,单位词确已做词尾:“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7、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

a.“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b.“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c.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8、在现代汉语里,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的用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唐宋时代也有这种区别吗?

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第四节、数词的发展

1、“两”和“二”的用法古今有什么不同?

(1)现汉中,“两”和“二”的不同:单位词前不用“二”,不说“二个人”;零数前不能用“两”,“十二个人”,不是“十两个人”;序数不能用“两”,不说“第两”。

(2)上古“两”与“二”几乎没有共同点:

①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车辆”;当“两”字用作数词的视乎,也经常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后代“两袖、两京、两湖”等都是成双的意思。

②先秦时代,“两”字有两种引申的意义:

a.独一无二的事物,在特殊情况或假设情况下,就以两个并称“事两君者不容”;

b.两件事处在同意情况下,“两”字作为动词的修饰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甲物和乙物都如此,“两全其美”、“势不两立”。

③从现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此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同义词,有时可以互换。

④但在任何时期:a.零数都不能用“两”,在零数的位置上,“二”始终没有让位给“两”。b.而在天然单位词前,“两”渐渐取代了“二”的位置。(二个,二只不成话)c.基数和序数的分别“两级”和“二级”在意义上时不同的。

2、现代的“再”字和古代的“再”字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它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1)区别:上古汉语的“复”等于现代汉语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汉语的“再”等于现代汉语的“两次”(再来=来两次)

(2)演变过程:

①整个上古时期,“再”字始终只有“两次”的意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或一日再赐,一月累封。”

②但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字产生了新的意义:如杜甫所用的“再”字表现着一种过渡时期,既有仿古,又有新兴,“再”字由“两次”的意义逐渐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但不表“第一次”。“不再来”,指不来第二次(来过第二次不能用);不复来,指不又来一次,(可能是来过第三次、第四次了)。唐代的“又一次”还只用“复”不用“再”表示。杜甫诗中就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

“人生不再好”;“边秋阴易夕,不复辨晨光。”

③再后来,“再”字与“复”字混用了,原始意义的“再”是副词性数词(两次),后起意义的“再”和数词不发生很大关系了。

3、古今零数和分数的表示法有什么不同?现代零位的称数法是怎样发展来的?

(1)零数的表示法: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十以下被认为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要加一个介词。在殷墟卜辞中,这个介词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诗经》里更为严格,“十”和零数的中间必须加上“有”字,全书没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当然也有人沿用这种“有”字,但是口语中已经不用“有”了。

(2)现代零位的发展:现代的零数另有一种说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产生的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因为演算时用筹式,碰到有零位的数字,就用笔写下来,容易引起误差,所以创造一种“0”号以代替零位。

(3)分数的表示: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为了与书面语的“三、十”区分开来,又往往写作“叄、什”。“大都不过叄国之一”。

有时候也说成“几分之几,”这是今天的分数称谓的来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按古代说法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4、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第五节、人称代词的发展

1、试述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应用情况。

(一)分类:

(1)称谓:①第一人称:吾、我、卬、余、台(音怡)、朕等

②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

③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2)意义:①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

②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第三人称

(3)语音:①相互间是双声关系,靠韵母起曲折作用:第一、二人称

②相互间是叠韵关系,靠声母起曲折作用:第三人称

(4)对应关系:“吾、余、予”和“女”相配;“我”和“尔”相配;

“卬”和“若”相配;“台”和“而”相配;“朕”和“戎”相配。

(二)应用:

(1)第一、二人称代词之间的区别:

①朕和乃: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一般限用于领格,

“夙夜出纳朕命”;“其害于而家”。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间用于主格了,但“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②“余(予)、吾、我、卬”相互间的界限、“汝(女)、尔、若、戎”相互间的界限还是没有人能够分清楚:

a.“吾”和“我”(大多数情况下):“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今者吾丧我”;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我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b.“汝”和“若”、“汝”和“尔”、“卬、台、戎”还不能严谨科学的分别。

(2)第三人称的情形较单纯:

①“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不用于主语。只是现代汉语需要主语“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重复上文或省略主语。

③“彼”字可用于主语,但是“彼”字的指示性很中,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并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4)单复数问题:上古人称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

①有些专用于单数:“朕、予、台、卬”

②有些可以兼用单复数:“我、吾、尔、汝”:“我二人共贞”(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我们,你→你们)

③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字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单复数。

2、中古时期,人称代词有哪些重要的发展事实?

(1)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

①“吾”和“我”在语法作用上没有分别,“吾”字除了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在战国时代,已打破此规则,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格的情况,中古时期更为常见。“吾道如实,道岂在吾。”

②“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

用于宾语:可引君避之,与其空城。

用于主语: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

(2)到了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出现新形式,即“伊、渠、他”:

①“伊”字起源于4—5世纪,在唐代继续使用,“伊必能克蜀”;

②“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唐代“渠”大量出现。“闻渠掷如火,定是欲相燃。”

③“伊、渠”在六朝、唐代很重要,到了宋代,“他”在口语里更普遍应用,“伊、渠”就少见了。“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他”是从无定代词“他”来的,“他”等于“其他”的“他”,在上古意义是别的,可以指事物,写作“它”。“圣人知天命以理,他只是以术”。

(3)结论:①“我、你、渠”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

②从中古起,“其”“之”已经不用,而代之一“伊、渠、他”,第三人称在中古起了两大变化:a.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b.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

3、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出现时代及其发展。

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产生。

(1)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采取同一的形式,在先秦时代只有一个“吾侪”两见,“侪”是侪辈的意思,等于说我们这一类人,“侪”并非形尾。

(2)汉代以后,有“属、曹、等、辈”并且渐渐增多,但是这些字都是同义词,还保有一定的实义,它们和“们”字的最大差别在于:“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且没有成为形尾。

(3)在书面语上,“们”最初写作“懑”,后来写作“瞒、门、们”,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第10-11世纪之间,在元曲里被写成“每。”“他每都恃着口强。”

(4)“们”字来源不清楚,应该也经历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只单纯的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的词尾。这种复杂的情形还有待研究。

(5)在北方方言里,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成为“咱们”。到近代后起,“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4、五四以后,在书面语言里,人称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

(1)第一种形态变化:“他”字分化为“他、她、它”,这是受西方人称代词性别的影响,分为阴阳中三性,“他、她、它”在当时,一般人认为相当于英语的“he,she,it”,但是它们的复数形式“他们、她们、它们”比英语(they)分得更细,因为“们”比较富有独立性。

(2)第二种变化是“它们”的应用。本来,指物的“他”(即“它”)在汉语里是非常罕见的,至于复数形式更是绝对不用了,但是由于吸收外国语法的缘故,在书面语里也渐渐出现“它们”,甚至出现在典范的白话文著作里。

5、试述汉语史上人称代词的礼貌式的应用情况。

(1)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自称不用“余、我”,而用自己的名,如: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②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以用身份,“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③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寡德之人)”“不谷(不善)”

④以地代人,作为尊称,如“陛下”

⑤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如“敢以烦执事。”

(2)秦汉以后,尊称除了由爵位变来的“君、公”外,还有:左右、大人、丈人等;谦称还有:下走,贱子,贫道等;皇帝特定自称“朕”,称臣子为“卿”。

(3)礼貌式历代有变更,北京话“您”和“怹(tan)”是另一类型的礼貌式,不是名词,而是人称代词,“您”是“你们”的合音;“怹”本是“他们”的合音,但是“您”字逐渐进入普通话,“怹”趣味逐渐消失了。

第六节、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

1、上古指示代词在来源上和用法上有哪些特点?它们到了后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在上古汉语里,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之”两字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它们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

①“之”字用于指示的时候,是用作定语的,它是近指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这”:“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②“其”字用于指示的时候,也是用作定语的,它是表示特指的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它具有特定的意义,古人用它来表示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人物。“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2)第二人称“若、尔”两字,同样地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作为定语。

①“若”字用于近指为常,如:“君如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时可矣。”

②“尔”字则以用于远指为常,但在某种情况下,近指和远指的分别是不清楚的。“尔”字用于定语,在上古还没有见过,但在南北产的时候,“尔”字就已经有这种用法了:“尔夜风恬月朗”;

③“尔”和“若”是有共同来源的,但是在语法作用上,它们有一个不同之点:在用作指示代词的情况下,“若”字不能用作宾语及谓语,而“尔”字可以用作宾语及谓语,等于现代汉语的“那个、那样”或“这个、这样”。

(3)在上古时期,更常见的指示代词是“此、斯、是”等,它们都是近指。

①“此”和“斯”的分别在最初可能是由于方言的不同,《论语》不用“此”字,《孟子》则以“此”字为常。

②“是”和“斯、此”的分别未有定论,“是”和“斯、此”一样,可用作主、宾语,也可用作定语。“是良史也”(主语);“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宾语)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定语)

③和“此”相对立的是“彼”字,“彼”字是十足的远指代词,“息壤在彼。”

现汉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来源及发展

现代普通话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是从先秦的无定代词“他”演变成的。“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是在唐代。演变过程如下:

(1)“他”亦作“它”、“佗”,意为“别的”,无定代词,指不确定的人或物,大多作定语,也可作宾语。例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王顾左右而言他。

(2)先秦的“他”既可指物又可指人,六朝时期普遍指人,这是“他”用法的新发展: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例证最多的是六朝时期佛学著作《百喻经》。

郭锡良先生统计了《百喻经》中“他”字的用例。全书两万多字,“他”字用例共39次,其中除7次用作定语,是“别的”意思外,其余32次都是直接指称“别人”。例如: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百喻经)

(3)真正第三人称代词“他”必须是专指的、有定的,不能是泛指的、无定的。所以六朝时期里的“他”还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是,由于“他”普遍用来指称人,已经由指示代词向人称代词转变了。即六朝时期是“他”由泛指无定指示代词向专指有定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过渡期。

(4)唐代才出现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

繡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杜甫诗)

在唐代,由于“伊”、“渠”的使用仍然处于优势,所以“他”的这种用法还不多见。宋代以后,才成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他”才被普遍使用。

2、现代指示代词“这”和“那”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它们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1)“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

“不是者个道理”;“这个风俗如何得变”王力先生认为关于“这”字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由指示代词“之”转变而来。

(2)“那”字台唐代也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

“歌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

“那”字的来源比较简单,不是上古的指示代词“若”字就是“尔”字,王力先生比较相信是来自“尔”字,因为上古指示代词“尔”字用途比较广,应用的历史也比较长。

3、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在唐宋时代应用情况怎样?

(1)在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产生之前,在唐宋时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大致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个、如许、尔许、宁许”,如:“着花能许瘦,落子不多长。”“玉蕊纵妖娆,恐无能样娇。”

这些都可能来源于“尔”字。

(2)此外,唐宋人的语录中,有“恁(nen)么”这样一个形式,从语音上看,“恁么”就是后代的“那么”但在最初的时候“恁么”既可以表示这么,也可以表示那么。在宋元的词曲里,“恁么”只写作“恁”,或者在“恁”字后面加词尾“的”。“早知恁的难拼,悔不当初留住。”

(3)“这么”和“那么”的出现可以说是很晚的是,但是至今没有研究清楚,在此只引《红楼梦》的例子:“熬了这么大年纪”;“我也没那么大精神和他们尽着吵去。”

4、上古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到了后代它们在用法上起了些什么变化?

(1)分类: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

①Z系(指人):a.主、宾语:谁;b.主语:孰;

②系(指物):何、曷、胡、奚

③○系(指处所):恶、安、焉

(2)应用:

①“谁”字

a.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谁能执熟”(主语);“吾谁欺?欺天乎?”(宾语)。偶然也用于定语“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b.“谁”的另一形式是“畴”字,用法相同,谁和畴在语音上的差别,可能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或时代的不同而造成的。

②“孰”字

a.主要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吾欺谁”不能说成“吾欺孰”)

“女与回也孰愈?”“师与商也孰贤?”

b.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为六律?”

③“何”字

a.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朕又何知?”

b.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是何人也?”(指人);“何器也”(指物)

c.用为状语,大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先生何止我攻郑也?”

④“曷、胡、奚”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字用于宾语比较少,“曷、胡”用于宾语更是个情况。

指物的“何、奚”可以兼指处所:“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晨门曰:‘奚自’”

⑤“恶、安、焉”就先秦的情况来看,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奚、胡、曷”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差别,这一类的“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

⑥总之,上古疑问代词三类之间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楚了。但是“谁”仍指人,保存为今天的“谁”;“何”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么”,这个界限仍是清楚的。

5、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字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

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普遍了,在杜甫诗句中,有下面一些例子,“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风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lei)”。

6、现代汉语的“什么”(甚麽)和“怎么”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它的演变情况怎样?

(1)“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写作“什么,什没,甚么,甚没,甚末”或者就单写一个“甚”字。

唐:“和尚有什么事?”

元:“我父亲是谁,名唤作甚末?”

(2)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时产生了“怎么、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争”的产生时代在第8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它的来源还不清楚。和“争”差不多的还有个“作么生”,也是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很普遍。“狭路相逢时作么生?”

7、现代疑问代词“哪”(那)是怎样发展来的?

(1)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实际上,在中古时期,疑问代词“那”字比指示代词“那”字更常见。依现有史料来看,疑问的“那”产生的时代早于指示的“那”。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指处所的○系,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而如果是活用的话,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

(2)这个“那”字产生时代比“什么”和“争”都早得多,大约在汉末就产生了。到了唐代已经用的很普遍了。

8、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后面,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知我者,其天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此外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有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者”字的用法一直保留在文言文里,但是后来在口语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的”。王力先生认为,“的”和“者”在语音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并没有历史的联系。

(2)“所”字

a.“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臣之所以好者,道也。”

b.这种“者”字往往可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召其所好,去其所恶。”

c.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它失去了它的知识作用,“汉军却,为楚所挤。”

d.“所”字在今天的发展:本来“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结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强调的往往是施事者,如“仲子所居之室”;到了现代,“所”字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施事者,如下强调的就是行为发生的处所:“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

e.“所”字在现代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完全不用,但是“所”字应该在文学语言中保留下来,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它是能够增强语言的明确性的。

第七节、动词的发展

1、动词词尾“得”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1)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还有动词的性质,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

(2)“得”字放在动词后,在另一些句子里,“得”字又具备了“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表示一种可能性,“得”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得”字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苍天变化谁料得?”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

(3)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种性质:

①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旗下依依认得真。”

②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为能愿式中的动词词尾,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4)结论:三种性质的“得”词尾是同一来源,由“获得”的意义转化而来,它作为递进式和紧缩式的动词词尾时,是表示某种情况,紧缩式往往表示夸张,能愿式表达某种目的。递进式和能愿式能同一结构,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修理得好:递进式:修理的结果好

能愿式:能够修理好

2、动词形尾“了”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1)王力先生认为,如果说现代汉语有形态的话,它的形态首先表现在动词词尾“了”、和“着”上面。“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因为这不是构词法的问题,而是形态变化的问题。

“了”表示时点,“着”表示时面,“了”和“着”表示的不是时态(tense),而是情貌(aspect)。

(2)“了”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现,《说文》:“了,尦(niao,liao)也。从子无臂,象形。”这是“了戾”的“了”,义为“缭绕”,和今天的形尾“了”没有任何关系。魏晋时期“了”产生了“了解”义,也和形尾“了”没有关系。

(3)和完成貌的“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了结”的“了”,产生在汉代。

“了结”的“了”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比较常见,它还是动词性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唐代人的诗句中,许多“了”已经不作谓语,而是作补语,可见它逐渐虚化,表示动作的完成:“何日桑田都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但这些“了”还不是形尾。是动词“完毕”义。有些很像形尾,但动词带宾语的时候,这些“了”是放在宾语后边的,所以不能认为是形尾:“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

(5)真正的形尾“了”出现在南唐: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逐渐多了起来:“等闲妨了绣功夫。”宋代还有一个新旧规则并用时期,(也须是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朱子》)元代全用新规则。此后,“了”字位置固定下来。

3、动词形尾“着”字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1)“着”本作“著”,有三个意义,显著;著衣;附着。后来“著衣”、“附着”二义写作“着”,形尾“着”来自“附着”义的“着”,最初是个纯粹的动词。

“风行而着于土。”

(2)在汉末,“著”已经有虚化迹象,它不是句中谓词,而是在动词后,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结构:“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所悬著…”

(3)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动词加“着”字构成一个类似使成式的结构。这时候,“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前面,并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相照应。这种“着”字颇有“在”的意义,但它是连上读的,而不是连下读的。这个时候,动词不带宾语。

(4)到了唐代,带“着”字的的动词后面开始可以有宾语,“着”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它有“到”的意思:“还应说著远行人。”真正的形尾“着”字,似乎还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堆著黄金无买处。”显示的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情况,“着”字只是表示静态,还不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

(5)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行为“着”字在宋代已经存在了:“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但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

(6)如果拿“了”和“着”相比较,可以说,作为情貌形尾“了”比“着”产生的时代早些。同时,形尾“了”的普遍应用的时代也比“着”早些。宋元时代,“了”和“着”区分有时并不明显,宋元时代“着”前动词可以用否定词“不”:

“待道是郑观音,不抱着玉琵琶”明代,特别是17世纪以后,“了”和“着”的分工才明显。这是语法的一大进步。

第八节、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1、上古汉语的形容词有哪些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

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的形容词也像动词一样,有些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但是,某些附加成分是否应认为词头,比动词的“词头”更成疑问,因为它们不是专作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如:“其”:“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ang)”(雱,盛大的样子);再如“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上古用做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的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哪些一直沿用到现代?它们是怎样演变成为词尾的?(书中只提到了然)

(1)词尾:“如、若、然、尔、而”:“如、若、尔”在上古时期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词尾“然”:

“然”字的寿命较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为副词的词尾。如:“大丈夫怅然失望”,直到现代汉语,我们还会说“忽然、突然”。

①“然”字还没有成为词尾之前,应该是一个指示性的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奚以知其然乎?”)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

②“然”字由独立的词发展为副词词尾,带着“然”字的副词,起初词根是单音的,“惠然、斐然、油然、沛然、凄然,”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前面的形容词可以用叠音了,“子贡蹙蹙然立不安”。

③叠音:

a.形容词原是形式就是叠音:“芒芒然”,“芒芒”广阔无垠,望不清楚的样子。

b.有些叠音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在减为单音,而且不能认为由形容词变来。“汲汲然”(很惶恐的样子)

3、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

4、上古否定副词“弗”和“勿”的语法特点怎样?它们和“不”“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弗、勿”的用法: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弗”和“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和“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带着宾语的。最富有启示性的例子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直到汉代,还保留着上古“弗、勿”的用法。但是“不”和“毋”的区别,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弗”和“勿”的分别也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这四个字是有明确的对应规律的。

5、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1)“莫”字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没有什么、什么也不”。如:“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2)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与“毋、勿”合流,甚至在口语中将之取代。“莫”字一直沿用至今。

6、“相”字在上古的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怎样?它在现代口语里的应用情况怎样?

(1)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种行为的受事者;就语法作用来说,它所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而且不能带宾语。“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从词汇意义上来说的特殊情况:

①有时候,“相”字只表示递相的意思,不表示交互,“有无相生”

②有时候,“相”字只表示单方面的行为,它本身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示性仍然存在。它在意义上接近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易世矣,宜勿复相怨”(应该不再怨恨我了)

(3)从语法作用上来说的特殊情况: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内动词。这样,“相”字失去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上下相喜而庆之。”

(4)现代汉语里“相”字不能成为自由组合的副词,但是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替代“相”,如“你爱我,我爱你”代替“相爱。”

第九节、介词和连词的发展

1、先秦时代,介词“于”“於”“诸”的语法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分别。

(1)“于”和“於”:“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用“于”不用“於”,“于”和“於”是骈词。“於”字后起,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还兼有一些新兴的意义,而后起的意义不用“于”来表示。所以,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和“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

①“于”的原是意义只限于便是行为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表示对人的关系:“流共工于幽州”“王访于箕子”

②如下两种情况只用“於”,不能用“于”:“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

(2)“乎”和“于、於”:与“於”没有差别,“于”的原始意义可以用乎字,“於”的新兴意义也可以用乎字;仅仅有一字例外,“恶乎”不能换成“恶於”。

(3)“诸”字很简单,它就是“之於”的合音。

(4)结论:后代书面语,四字依旧沿袭下来,但“于”和“於”的区别泯灭了,“於”表示发生的处所时,现代口语里一般说成“在”字。

2、介词“之”的来源及其语法作用。

(1)介词“之”和代词“之”同出一源,最初指示代词“之”放在名词后面复指,表示领有。“麟之趾”的原始意义是麟它趾。证明:上古人称代词后面不能加“之”,先秦没有“吾之、我之、余之、汝之”;先秦史料中,“之”字作为名词定语的介词占大多数。“古人之象。”

(2)“之”也可作形容词定语的介词,甚至作谓语形式的介词。不过较少见(书中说可参见15节)

3、上古汉语联结词“而”“与”的职能。

(一)“而”字在上古兼连、介两性。

(1)“而”字的连词性:

①“而”字的基本职能就是把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连事物,“而”连行为或性质。

②由于“而”字联结的两种行为或两种性质之间有着种种不同的关系,所以显得“而”字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不过这都是由于上下文决定的,并不改变“而”字的基本职能,就是联结两种行为或性质:

a.正接:美而艳; b.反接:温而厉;

c.先后关系:烹而食之;d.因果关系:玉在山而草木润。

(2)“而”的介词性:

①“而”字把联绵词或其他副词介绍给动词:“夫子莞尔而笑”。

②“而”字把谓语形式状语介绍给动词:“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

(二)“与”字也兼有连、介两性。

(1)“与”字的基本职能是联结两种事物,而不管他们关系如何,因为“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连事物,“而”连行为或性质。在联结两个句子形式的时候,也用“而”不用“与”。在西方语言里,,在多数情况下,“而”和“与”是用同一连词表示的,受此影响,五四以后,逐渐用“和”来联结行为和性质。

(2)为了语言的进一步明确化,我们逐渐在文学语言中把连词的“与”和介词的“与”区别开来,在《红楼梦》中,用“同”字专门来表介词。

4、现代汉语连词“和”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1)“和”字由动词发展而来,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为连带的意思。“和”字的后一种用法大约是从晚唐开始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这些诗句,“和”都和“带”或“共”互文,可见“和”只是连带的意思,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连词的。

(2)为了语言的明确化,现在我们将“和”字和“同”字区分开来,前者用作连词,后者用作介词。它们在书面语上的分工是由《宪法》开始的(年)。在这里,“和”联结两种行为的新职能也表现出来。

历史句法学

第十节、构词法的发展

1、为什么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

(1)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发展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都有所增加。现代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2)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①语音的简化:上古复杂的语音系统简化到中古音,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半,单音词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会妨碍语言成为交际的工具。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

②外语的吸收: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必然也是复音词,如上古外来语:“琵琶、葡萄、苜蓿”等,中古外来语“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鸦片”等,现代外来语“沙发、逻辑”等;意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如:火车、电话、发动机,至少要两个音节。

2、上古汉语是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为什么?

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但是从先秦的史料来看,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已由仂语变成了单词;形容词和副词由于联绵字的缘故,有相当的双音词;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就非常丰富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3、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项是主要的?

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分为三大类:

(1)联绵字:就汉语发展情况说,联绵字变化最少,因为联绵字的变化只是词汇方面的变化,而不是语法的变化。

(2)词根加词头、词尾:词头、词尾的变化比较多,上古词头、词尾(如果有的话)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中古以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语中不多,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仂语的凝固化:仂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单词,如上古“天子”,中古“欢喜”等,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对译外语的新词也常是:仂语——复合词——复音词。

第十一节、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1、试述先秦判断句的结构方式?

(1)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就可以构成判断。如:“百里奚,虞人也。”“南冥者,天池也。”

(2)结构方式:

①在名词谓语后面一般总要加上语气词“也”字,同时也就靠着这个“也”字来煞句。(A者,B也。南冥者,天池也。)

②主语后面可以加上“者”字,也可以不加,这种“者”字只是复指上文的名词,以引起下文。所以当主语是代词时,就不能再加“者”字。“彼丈夫也。”

(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

③有了“者”字之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但这种情况较少,“天下者,高祖天下。”(A,B也。百里溪,愚人也。)

④比较特殊的情况“者、也”都可以不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B。荀卿,赵人。)

2、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非”三个字不是系词?

“是”

(1)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并不是系词,而是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是”复指主语“富与贵”)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是”是主语)

(2)上古有“是也”的说法,王力先生认为这个“是”是形容词,即“是非”的“是”,略等于现代所谓“对”或“不错”。如:“是鲁孔丘与?”曰:“是也”(不错,就是他。)

(3)另一种“是也”的“是”字是复指上文,近似就是这个、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仍旧是指示代词。如:“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为”

(1)“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为”字的本义是“做”,在上古某些句子里,它具有一种引申的意义,使我们能够译成现代的“是”字,如:“为仲由。”“为孔丘。”这是叙述句代替了判断句,不能认为“为”是系词。

(2)在用“也”字煞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为”字。“也”字煞句是上古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在特殊情况下,“为”字才是必须的,如在主语和判断与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就不可省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此时“为”并不是真正的系词,因为:①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②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

(3)直到今天,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用于描写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系词应该属于基本词汇,不会轻易被替代,但是“为”字在后来消失了。

“非”

“非”字在上古并不是系词,它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在上古汉语里,要对形容词谓语或动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不”字;要对名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非”字。“不”和“非”在不同的谓语中起相同的作用,它们的词性是一样的。

3、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发展过程如下:

(1)在先秦时代,主语后面往往用代词“是”复指,然后加上判断语,主语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名词,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如“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位于之间,这样就逐渐产生出系词的性质来。

(2)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西汉末年或是东汉初叶,但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此时系词句有三大标志:

①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③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孔、老、施加,皆是圣人。”

(3)“是”字用作系词以后,又产生许多种活用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有时候是追究原因,“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那可不许瞒我。”

第十二节、词序的发展

1、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形成这种结构的条件是什么?

特殊情况: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到动词前面。

条件:这种结构是由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

2、在上古哪些结构中,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它们到后来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代词作为宾语时,代词放在动词前面。

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

(1)完全抛弃旧形式,仅仅留下若干残迹:“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①在指示代词中,“是”字比较能够保存原始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的前面:“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②代词“是”用作介词“以”的宾语时,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而且“是以”这种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③由指示代词“是”字构成的另一个凝固形式是“是谓”,译为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④除此之外,还有“自”和“相”字。“自”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相”字是代词性的副词,所以总是放在动词前面。

之所以叫残迹,是因为到了先秦时代,除了凝固形式外,一般已不用主语—代词宾语—动词这种结构方式了,正常的结构已经变为:主语—动词—代词宾语。“故天弃我,不有康食。”

(2)完全保存旧形式,这种情况所以存的条件有两个:

①第一个条件是宾语是一个疑问代词:“吾谁欺?”“公谁欲与”

其中“何以”这个结构一直流传到后来的书面语里,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卿等何以得存?”

②第二个条件是,宾语虽是一个名词,但是有一个指示代词复指:“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四方是维,维护四方,“是”复指四方)

a.处所介词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起复指作用,特别是“焉”字,因为“焉”本来就含有“於是”的意义。有时不用“焉”而用“於”或“于”,“於、于”也可以认为是“於是”的省略。

b.名词宾语前置而又有“是”字复指时,名词宾语前往往还有词头“唯(惟)”殷墟卜辞中,宾语前置必须用“唯”,“是、唯”并用,可以说是新旧语法的混合。“惟余马首是瞻”、“唯利是图”。

c.代词“之”字和“是”字有同样的作用,名词宾语靠着代词“之”字的复指,也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之,是对举)

d.代词宾语本身也可以用另一个代词复指,更能显出是前置的宾语,如:

“是之”结构:“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是”指“三疾”;“之”复指“是”);

“是之谓”是一种凝固形式,最为常见:“是之谓两行”,“是之谓大戒”;

“是之谓”也可说成“此之谓”:“此之谓用民”;

“是”和“此”所代指的是名词,所以有时不用“是、此”,而用名词或名词性仂语:“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

e.王力先生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所”字有代词性,它也是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的,这样就出现了几种整齐的凝固形式,互相对应:

何以;是以;所以;

何谓;是谓;所谓。

(3)第三种情况是旧结构和新结构同时存在,明显表现在否定句的代词宾语上,在否定句中形成一种过渡状态:

①大致说来,否定词是“莫、未、毋(无)”等字的,代词宾语是“吾、余、汝(女)、尔”等字的,动词后置的情况比较前置的情况要多得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②有些结构最能表现过渡状态,如“不我”和“不己”:

a.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b.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后面:“有事而不告我”,“圣人不爱己”

③另有一些结构便是这新形式已经完成,代词宾语已经不再前置,而是后置了,如:“不……之”结构,“天下不知之。”

3、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

4、现代可能式的词序是怎么演变来的?

王力先生以“得”字来谈可能式中词序的发展过程。

①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观情况的允许,和表示能力的“得”字有区别: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后生小子不可能和这个传统的文化接触了)

②汉代以后,这种表示客观情况容许的“得”字的位置可以移动到动词后面去,“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被“不”或“未”字间隔,不仅用于肯定句,而且可以用于否定句,“田为王田,买卖不得。”

③使成式普遍应用后,又有新的可能式出现,就是“得”字放在动词的后面,“打得破,煮得烂”,但否定并不用“不得”来否定,而是插入一个“不”字,“打不破”,“煮不烂”。

④现代某些粤方言区有“不打得破、不煮得烂”的说法,但这种结构在全国方言里较少见。

5、“五四”以后汉语中产生了哪些新兴的词序?

(1)原来汉语的条件式和容许式,都是从属部分在前,主要部分在后,受西方语言影响,从属部分也有了后置的可能:“所以什么谎都可以说,只要说得好看。”

(2)人称代词所代的名词本应该在人称代词的前面,受西方语言影响,先词反而后置,知道目前也还有出现:“在他们逗留在北京期间,总统和外交部长,同随行人员一起,同毛主席会谈。”“他们”在其指代的“总统和外交部长”前面

(3)汉语的文学语言业吸收了西方语言的对话结构:叙述对话时,先把所说的话写出,然后再指出说话人,如果所说话不止一句,先把第一句话或其一部分写在前面,中间指出说话人,其余话放在后面。“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说,“那里会完的这样快呢?”(鲁迅《阿Q正传》)

第十三节、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

临时职务:有些词在词典里并不属于某一词类,但再句子里它能有这一词类职能。

1、什么叫“致动”和“意动”?

2、哪几类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造成致动和意动?

(1)致动:致动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使动用法)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的时候,就要把表示这一性质的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它本身带有动词的性质。“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使民聪明,使民愚)

②内动词用作外动词: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不及物的行为的时候,就把表示这一行为的内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宾语前本该是外动词,此时内动词虽然带有外动词的性质,但并不是行为施及宾语,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有此行为。“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

③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及物的行为的时候,就把表示这一行为的外动词放在宾语前面。这个外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并不是宾语所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出的,甚至二者都不是,而是第三者发出的。“吴王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使闽越从己。)

④说名词用作动词: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时候,就把表示这另一事物的名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它带有动词的性质。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使白骨变为血肉)

(2)意动:意动就意义上说,并不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一般地说,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小);“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认为比人很愚,很笨)

3、怎样运用修辞手段和语法形式的结合来造成致动和意动?

(1)修辞手段和语法手段相结合,就是利用代词来造成致动和意动。

在汉语里,代词一般不能被修饰,代词前面不可能有定语(“者”字例外),代词用于领位的时候也不可能有定语,因此“者”字以外,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内动词和名词都变为致动或意动。

(2)变为致动:

a.形容词作动词:“君子之学也以美起身,”(使其身美);“正其衣冠”(使衣冠正)

b.内动词作外动词:“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使它生长)

c.名词作动词:“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3)变为意动:

a.形容词用作动词:“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孔子认为他很好。)

b.名词用作动词:“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大家都认为他是夫人,我可以不认为他是夫人吗?)

(4)代词不但可以使它前面的词成为致动和意动,而且可以使它前面的词具有一般动词的用途,甚至代词本身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成为动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幼”是尊敬、爱护的意思。)

4、名词、形容词、内动词在怎样的句子结构中才可以带有外动词的性质?

(1)“所”字就能发生使形容词、内动词或名词带有外动词性质的作用:

a.形容词作动词:“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后,未之有也。”

(所厚,所薄,所重视的,所轻视的)

b.内动词作外动词:“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所欢,所爱的人)

c.名词作动词:“乃敢昧死自陈所天。”(所天,指皇帝)

(2)“能、可、自、相”后面以带动词为常,因此,如果它们后面带名词或形容词,那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

a.名词用作动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说得出的;名,叫得出的)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山上的树木是自己砍伐自己的)

b.形容词作动词: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的工作)

“物与物何以相远。”(相远,彼此离开很远)

(3)“不”字后面经常只带有形容词和动词,不带名词,因此,名词放在“不”字后面,它就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为君的不按为君的道理做事。)

5、临时作副词用的名词可分为哪两类?

(1)取其形似,等于现代汉语说“像某物似的”:

“天下云集而相应,赢粮而景从。”

(天下人民像云似的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响应号召,背着粮食影子似的跟随着。)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不要深藏在里面,也不要暴露在外面,而是像木头似的站在中间。)

(2)表示当做某一身份、某一资格等,等于现代汉语说“当作某物来(对待)”:

“彼琴虏使其民”(秦国把他的人民当作俘虏一样来使用)

“父事朱家”、“两人交欢而兄事禹”

第十四节、名词的关系位

1、什么叫“关系位”?什么叫“关系语”?

凡名词(或名词仂语)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这种位置上的名词(或名词仂语)就叫做关系语。

2、从意义上来说,关系语可以分为哪几种?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何?

(1)时间的表示,从上古到今天,往往不用介词,只用关系语: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朝闻道,夕死可矣。”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鲁迅《头发的故事》)

(2)处所的表示,可以只用关系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或是放在句末:

a.放在动词前:“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b.放在句末:“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c.对于放在句末的关系语,特别是关系语中含有“……之侧、……之间、……之上、……之下、……之中,”更是往往不用介词。“藏之庙堂之上”。

(3)范围的表示,往往只用关系语:“万事莫贵于义。”

a.一些所谓分母性的词,实际上也是关系语的应用,在句中职务是表示范围: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b.关于某一问题,或对于某一事物的,也是属于范围的表示:“我于周为客”,

有时连介词“于”也可省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4)凡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也可以只用关系语:“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有些句末的关系语,完全不能用介词,也可以算作此类,“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5)凡表示价值的,也可以用关系语“死马且卖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第十五节、句子的仂语化

1、什么叫做“句子的仂语化”?为什么说句子的仂语化是古代汉语的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书中无,课外整理。)

2、介词“之”是怎样使句子变为仂语结构的?这种结构可以包括哪几种情况?它们的语法作用怎样?到了后代这种结构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王力先生以《论语》“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为例,

a.“至于斯”是仂语结构(谓语形式),“君子至于斯”是一个句子结构。把介词“之”插入主语和位于之间,“君子之至于斯”又变成了仂语。

b.“君子至于斯”本来已是完整的结构,插入“之”字反而不完整,再加上引起下文的语气词“也”字,更表示“君子之至于斯”只是一个关系语。

(2)“之”字使句子变仂语,即“……之……也”结构的几种情况:

①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当……的时候”,经常表示时间修饰:“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a.有时候也可以不用“也”字,单用“之”字:“夫君子之居丧”

b.有时候用“之时”代替“也”字,使时间修饰的意思更加明显:“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其”的意义等于“之”,承接上文不用名词而用代词时,不用“之”,而用“其”: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②这种结构如果不用动词,只在“之”字后面安置“于”字及其宾语,还可以作为说明或解释的对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变化:①上古汉语“……之……也”结构中的动词近似一种行为名词,

a.在现代汉语用句子形式主语和句子形式宾语的地方,上古汉语用名词性仂语,而不是句子形式,“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在感叹句里,主语若由句子形式转成,描写性谓语移到主语前面,也要加“之”字,“之”字看似多余,其实是表感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②中古以后,口语中渐渐丧失了这种结构只有古文作家模仿这种结构写成书面语

③“五四”以后,受西方语法影响,重新采取这种结构,把“之”字换成“的”字,把“也”字去掉,不在用于时间修饰、说明和解释的对象,只将这种结构用于主语和宾语,“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

3、为什么说“所以”在上古是个凝固的仂语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语化中起了什么作用?它是在什么时代和怎样发展成为连词的?

(1)“所以”这个仂语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凝固形式之一,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所”字带有代词性,“五谷,所以养人也”;“五谷是拿来养育人民的东西”;“拿来”是译“以”字;“……的东西”是译“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的功能:

①谓语形式转变为仂语结构:“五谷,所以养人也”,“所以”在这里把谓语形式“养人”转成了名词性仂语“所以养人”,其后还可以加上“者”字,“养之者”。

②句子结构转换成仂语结构:“吾所以说吾君者”,将“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语结构。当“所以”插入句子时,还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义:

a.表示凭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所以然”就是“它成为这样的原因”

c.“所以”不是现代汉语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时候被用来因其下文,用来追究原因,”“所以”所构成的名词性仂语成为说明和解释的对象: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发展成连词:

①上古汉语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转变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变为因果连词,是由于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

②到中古时期,“所以”逐渐过渡到因果连词,过渡的特征有两个: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

b.句末没有“也”字:“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变为连词,它的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汉语里,“所以”本来应该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现在既然被主语间隔,它就不再具有原来的职能了。

第十六节、使成式的产生和发展

从结构形式上说,使成式可分为哪几种?试述它们在汉语史上的产生时代及发展情况

(1)分类:

a.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加内动词(如:打死、救活);

b.从结构成分上说,就是“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动补结构;

c.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仂语表达出来。

上古汉语的动词有一种使动用法。例如: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形容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匠人斫而小之。

后来,这种使动用法往往被使成式所代替,例如:

“活我”→“救活我”;“小之”→“削小它”。

由使动用法发展为使成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它使汉语语法更完善,更能表达复杂的思想。使动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这一结果。若要把那种行为说出来,就要加上“而”字,如“斫而小之”,使成式不用“而”字,所以是一种进步。

(2)使成式产生及发展情况:

王力先生认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①王力先生说:“我们讨论使成式,首先应该撇开那些似是而非的情况。”

a.如:“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扰乱”好像是使成式,但是,我们认为“扰乱”用同义的词素来构成的双音词。

b.如“助长”,我们见过“助长”一词,但更多的是“助苗长”、“助之长”。可见“助长”是省略兼位名词的递系式(兼语式),而不是使成式。

②汉代使成式已经产生了,从形式、意义上说,使成式的两种形式在汉代都已经存在了:

a.外动词带内动词的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为的结果是某事物有某种行为:

“乃激怒张仪”;“堕,读若推落之堕。”(《说文解字》)

b.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为的结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种情况:

“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汉氏减轻田租。”

③南北朝以后,使成式应用更为普遍。

a.外动词带内动词:“虽能驱走董卓”;“无令长相思,折断绿杨枝”

b.外动词带形容词:“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

c.使成式既然是两个词的结合,就有可能被宾语隔开。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④宋代以后,使成式中间一般不能在插进宾语了,使成式的动词和补语已经结合的很密切了。但“出来”之类作为外动的结果,如果动词后面还有宾语的话,宾语可以夹在“出”和“来”之间“做出这一件事物来”;元代以后,这种用法就更普遍了,“拿出万金来,”“扶起三人来”。

⑤近代汉语里,上面所述的两种形式的使成式都继续沿用下来,其中外动词带内动词的使成式越来越多,成为一种颇占优势的语法结构。

a.外动词带内动词:

“展开豹皮幅子看时,中间一个(金铃)有茶锺大。”(《西游记》)

“是怕这气大了,吹到了林姑娘;气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红楼梦》)

b.外动词带形容词:

“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

c.在近代,外动词带形容词又有了新的发展,施事者的行为的结果不是使别的事物有某种情况,而是使自己有某种情况。“把这样看惯了,也都不理论了”,但这一类句子直到现代也不常见。

⑥五四以后,使成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就是及物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大量增加。在现汉里,有些使成式逐渐单词化,例如:“推翻”、“扩大”、“改善”、“革新”等。

第十七节、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重要句法结构,即现代汉语所说的“把”字句。其形式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意义是表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一种对宾语的处置。

1、处置式的产生时代及其结构的发展

2、从意义上说,处置式在汉语史上有什么发展?

(一)处置式的来源

①在上古时期和中古的上半期(即7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a.在现代汉语里用处置式的地方,在唐代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动宾结构: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b.上古汉语中的“将”和“把”都是纯粹的动词:“无将大车”(不要赶大车);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把,拿着;瑞令,作为上天命令凭证的一块玉。)

②中古的后半期:

A.唐代以后,“将”、“把”仍沿用为纯粹动词,如:“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但是处置式里的介词“把”正是从这种有实在意义的“把”字虚化而来。

“把”字的虚化过程:

a.比较:“醉把青荷叶”和“醉把茱萸子细看。”前者是动词“拿着”;后者是“拿着茱萸而自细观看,”拿着是为了看,看的也是茱萸,句子的重音逐渐转移到“看”。

b.比较:“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和“莫愁寒族无人见,单元春官把卷看。”“把卷看”和“把剑看”、“把镜看”是有分别的,前者看的是卷子,而后两者看的却不是剑和镜子,只是拿着剑和镜子的动作

c.从意义上说:“把卷看”是处置式,“把剑看”、“把镜看”不是;

从结构形式上说:它们的结构形式安全一样,可见“把卷看”的“把”字在当时还没有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

B.唐代的“将”和“把”所在的谓语形式可以用作工具语:

“直把春尝酒,都将命乞花”;“轻将玉板敲花片”

处置式和工具语的区别是:

在处置式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不能再有宾语(至少是不能有直接宾语,因为处置式就是用介词把宾语提前);在工具语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因为动词前面的谓语形式只起着状语的作用。

(二)处置式的产生及发展

(1)处置式的产生大约在7世纪到8世纪之间,在较早时期,处置式中,“将”字用的较多,到了中晚唐以后,“把”字的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但是“将、把”似乎没有分工:

a.往往在同一句中,上句的处置式用“将”,下句的处置式用“把”: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纹袅。”

b.而且在同一对句中,处置式和工具语交错着,如《水浒传》中“将、把”两用:“那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将”用于工具语,“把”用于处置句)

“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将那根绿杨树连根拔起”(“把”用于工具语,“将”用于处置句)

(2)直到清代(有待考察),在普通话中,处置式和工具语所用的介词性动词才有了分工。处置式用“把”字(或“将”字),工具语用“拿”字。

处置式:“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沙厨里”

工具语:“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这种分工一直严格的保存下来,有些方言除外。如吴方言,“拿”字用于工具语,也用于处置式。

(3)结构的发展:

a.在处置式产生的初期,宾语后面可以只有一个单音节动词,如“把卷看”“把琴弄”,到了后代,除了在歌曲唱词中还可以沿用这种结构外,一般不能再用单音节动词放在宾语后面,而是用使成式(如“把手绢子打开”)或连动式(如“把钱倒了出来”)。这种结构,至少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例如:“今看来反把许多元气都耗却。”(《朱子语类》)

b.如果宾语后面不是使成式或连动式,那就是动词后面带结果补语(“得”字结构),动量补语,处所补语等。例如:“林冲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

c.总之,不能在宾语后面光秃秃的只带一个动词。可见,在近代和现代汉语里,处置式宾语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必须带有补语或类似补语的成分的。

(4)就意义方面说,处置式的用法,到了近代渐渐超出了处置的范围,特别是在元明以后,处置式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处置式的动词本该是外动词,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是内动词或不表示处置的外动词。例如:

“将那一仓活鱼都走了。”(《水浒传》)

“把姑娘的东西丢了。”(《红楼梦》)

(5)近代后期,处置式有了新的发展。在过去的处置式中,宾语既然提前,动词后面就不能再带宾语(双宾语和保留宾语除外;例如:《红楼梦》:“把你嘴上的胭脂赏给我吃了罢”)。但是到了近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处置式:宾语提前了,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把从前的话作了个交代”(《儿女英雄传》)

(6)处置式是汉语语法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由于宾语的提前,宾语后面能有语音的停顿,使较长的句子不显得笨重。更重要的是:由于宾语的提前,显示这是一种处置,一种要求达到目的的行为,语言就更有力量。“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革命进行到底”,这种语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结构能够比拟的。

第十八节、被动式的发展

1、被动式的语法特点怎样?它与概念上的被动有什么区别?

特点:被动式应用范围的广狭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区别: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被动式的概念上的被动,有以下两种结构:

(1)“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把“可、足”等字后面的动词解释为含有被动意义,这个了解古代汉语是由好处的;“可见”和“能见”显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从结构上看,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2)借用一般的主动形式来表示被动的意义。“谏行谏言”(劝谏被采纳、施行)

2、汉语的被动式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先秦的被动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先秦的被动式分为三个类型:

(1)“于”字句: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外动词放在“于”字前面。本来外动词要求宾语,现在外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且紧跟着介词“于”。

①“于”字介绍施事的人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于”字介绍施事的处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为”字句:

①用“为”字作为助动词,“为”字和被动词中间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就是施事者。“不为酒困。”

②关系语可以省略:“胥(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3)“见”字句:

①用“见”字作为助动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见”字句和“为”字句:

a.不同之处在于:“为”字和被动词中间可以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即施事者);“见”字和被动词的中间不能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

b.有时候“为”的“见”对举,可见他们在表示被动意义上的共同点: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有时“见”、“为”并用,同时出现在一个被动句中,“为”字放在关系语前,“见”字放在动词前,它们的位置并不冲突:“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d.“见”字不能直接带关系语,在有表示施事者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于”字句来表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么样?

汉代被动式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

(1)“为……所……”式

“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先秦的“所”字有两种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代词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受外动词的支配。汉代被动式在助动词“为”字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

(2)“被”字式

a.“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b.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起来。这种“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见”相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时的“被”字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的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被污恶言而死”

c.大约汉末以后,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动词中间。如:“臣被尚书召问”。

4、中古以后被动式又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为什么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在这个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中古时期,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更为普遍,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中也能插入关系语(施事者),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为……所”式。

(1)南北朝时代,“被”子后面不带关系语比较普遍,“孔融被收,中外惶恐”(收,逮捕。)但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如:“臣被尚书召问”,此后沿用下来,“被”字就由“见”的意义逐渐转到“为”字的意义上,“被”字句承担了“见”字句和“为”字句的职务。

(2)唐代以后,虽然“被”字句仍然可以不用关系语,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动式越来越多。并且被动式在唐代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语,动词的后面还有宾语,而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又是主语代表的人物所领有的。因此,在这种被动式里,主语只不过是间接的受事者,而动词后面的宾语才是直接的受事者。如:“常被老元偷格律,”这种被动式在后代沿用下来,如:“贾政还要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5、在近代和现代,被动式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1)近代的被动式(也可以说是:被动式和其他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a.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词后不带宾语。从意义方面说,差不多所有的带关系语的被动式都可转为处置式。例如:侵略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侵略军打败了。近代处置式和被动式都要求同时把行为的结果说出来。处置式和被动式中宾语提前,单音节词放在后面就显得孤单,因此带关系语的被动式和处置式一样,常和使成式结合起来。例如:“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b.除了使成式之外,还可以和别的形式结合:

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连动式)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楼馆里。(处所状语)

今定军山已被刘封、孟达夺了。(跟“了”字)

可见,处置式、被动式、使成式等结构之间有密切联系。

(2)现代的被动式:

a.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被动式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即不一定限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如:“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升到区上工作。”

b.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书面语中,口语中,被动式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c.在现代普通话口语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如:“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鲁迅《祝福》)

“这话偏生又让我听见了。”(冰心《姑母》)

“这句话却不料叫金旺他爹听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试从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历史上看汉语使用被动式的条件和特点?

(1)从“被”字意义的发展过程来看:

a.《说文》“被,寝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的意思,而施及的意义又是从覆盖的意义来的。这种意义的“被”字一般是用于好事方面的。

b.“被”字还有一种意义是蒙受、遭受的意义,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是同一来源。第一种意义是主动的覆盖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的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2)特点:被动式的“被”字来自后一种意义。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统计《世说新语》全书中被动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这一表示不幸的语法结构并不限于“被”字句,“为”字句和“见”字句也是如此。

被动式这种基本作用发展的结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脱离被动式的正常结构,甚至脱离被动的意义而单纯的表示不幸。这种表示不幸的脱离常规的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第一种情况:施事者在动词前,受事者在动词后,和一般“主动宾”的结构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语的前面。除非词序变换,否则不能成为被动式:

“被猴行者骑定馗龙。”(等于说“馗龙被猴行者骑定”)

“被你杀了四个猛虎。”(四个猛虎被你杀了)

②第二种情况:在结构上和第一种相同,只是没有被动的意味。“被”字仅用来表示一种不幸的遭遇,而且词序不能变换成被动式:

“白虎精闻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中渐渐变大。”

“那单可及素号骁勇……却被李思安将兵马藏伏在四处了。”

从这两种情况看,宋元两代“被”字句的用途虽然扩大了,但却没有定型,后代逐渐淘汰了这种脱离常规的形式。但这些情况更有力的能够说明被动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第十九节、递系式的发展

1、什么叫“递系式”?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从上古到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1)递系式: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连系,就是把谓语连系在主语的后面;但是有时候,一个句子可以包含两次连系,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连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我们叫做“递系式”。递系式分为好几类,书中只着重谈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兼语式”的发展),同时也谈到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

(2)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发展: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来源很远,结构稳定。

①在先秦时代,“使、令、遣”这一类的词往往用于递系式:

“使身死而为刑戮”;“令彭氏之子御”;“乃遣子贡之齐”

②到了汉代以后:

a.除沿用“使、令、遣”等词外,还使用其他的动词构成递系式,于是递系式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了。“秦王拜斯为客卿”;“羽因沛公饮”;“即唤香儿取酒”;“婆子又劝宋江吃两杯。”

b.“使、令”等词后面的名词虽然处于兼位(宾语兼主语),但是,当古人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名词的时候,由于没有表示兼位的人称代词,就只能用宾语代词“之”字来表示:“取瑟而歌,使人闻之。”

③中古时期,由于“之”处于兼位,容易被动摇。“之”字在这种地方渐渐让位给“其”字。“修德使其来”。由于“其”在中古时期不限定于用于领位,它还可以用于主位且偏主语性质,这说明:递系式中的两系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的认为处在兼位的名词或代词是宾语或主语。

④“五四”以后,汉语的表达内容丰富了,“使、令、叫、唤”等一类的递系式的使用范围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扩大。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祝福》)

⑤在兼位语显然可知的情况下,它可以被省略,这样就使不同施事者的两种行为并列在一起。从上古到现在都有这种情况:“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这高俅……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

2、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怎样?这种结构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1)作用:现代汉语里,行为名词用作主语的本就不多,至于行为名词前面加上领位名词或领位代词作为主语就更不合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了。(如英语hisarrivalwastoolate,直译是他的到来是太晚了)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的用途,和行为名词前面加上领位名词或领位代词的结构的用途大致相等。

(2)发展:

①在上古汉语里,我们有一个类似上述的领位名词或领位代词,就是“其”字(或名词带“之”字)放在动词或谓语形式的前面,使他们成为名词的性质。在这种情况才,往往用语气词“也”字停顿一下,然后接上描写语。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②在中古时期:

a.这种结构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另有来源的“得”字句。

递系式“得”字句大约产生在唐代,到了宋代这种递系式更加普遍应用了。“只是见得不完全。”

b.这种“得”字句显然是从可能式来的,(“看得这理熟”“能把这理看熟”)此时,它已具有独立性:

“得”字后面的部分显然是和上面所举的上古汉语“也”字后面的部分一样,应该认为是全句的谓语,也就是说话人所着重要指的东西。

“得”字前面的部分和“也”字前面的部分稍有不同:“得”字前面的动词或谓语形式并没有任何语法成分使它名词化,所以整句的结构应该是一个递系式。这是新结构代替旧结构的一个事例。

③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在最初的时候,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如“周子看得这理熟,”在元明小说里,这种情况还不少见,但是到《红楼梦》里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

④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来说,还是避免这种结构的,我们只说“他把事情办得好,”或是“他办事办得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或者在宾语里重复一个动词,总之要使“得”字和后面的描写语紧密连接起来。

3、带“得”字的紧缩句产生在什么时代?它和递系式的“得”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1)“得”字构成的紧缩句(结果式的紧缩)和递系式“得”字句同出一源,也产生于唐代,“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到了宋代这种紧缩句更为普遍应用了。“禁不得这般愁闷,直瘦得肌肤如削。”

(2)递系式的“得”字句和紧缩式的分别是:前者是描写性质,后者是叙述性质;前者只表示行为的状况,后者表示行为的结果(多用于夸张);前者在第二系里不能用主语,后者在第二部分可以用主语。

第二十节、语气词的发展

1、试述上古时代语气词“也、矣”的用途?

在上古时代,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是“也、矣”两字。这两个语气词一直沿用到近代的文言文里。“也”和“矣”的分工主要是:

①前者表示一种情况,后者表示一种过程;前者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后者着眼在时间的因素,例如“可知也”表示某事是被知道的,说话人并没有考虑这种可知的性质是一向具备的还是现在具备的;而“可知矣”,说话人的意思是说,以前未可知,而现在变为可知了。因此,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事情既然没有发生,就说不上过程,只是一种状况而已,如:“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②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叙述句:

a.凡表示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因、进行推理等,都属于判断的范畴,用“也”字:“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主我,作我的宾客。)

b.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情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叙述的范畴,用“矣”字:“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在上古汉语里,“也”字不但用来煞句,有时候还用它来表示小停顿,“矣”字也有这种用法。

2、试述上古时代主要的几个疑问语气词的用途?

上古疑问语气词主要由四个:乎、哉、欤(与)、耶(邪),这四个字可以分为三个用途:(1)纯粹传疑:乎

纯粹传疑,是因为问者并没有了解任何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的材料。如果对话人不答复,说话人很难猜到答案:“管仲俭乎?”这只是指句中没有任何反诘副词来说的。如果句子中有反诘副词,(如:而况今之人乎)或类似反诘副词的词组(如:不亦乐乎),那又不同了。

(2)纯粹反诘:哉

“哉”字和“乎”字最大的分别是:“乎”字不靠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的帮助,它本身可以表示疑问;“哉”字永远不能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要靠疑问代词或反诘副词的帮助,才能表示反诘。“虽强劲何益哉?”

(3)要求实证:欤(与)、耶(邪)

a.“欤(与)”字作为疑问语气词,它的一般特点是要求实证。说话人猜想,但是不能深信不疑,所以要求对话人予以实证:“是鲁孔丘与?”

b.《墨子》、《庄子》、《荀子》等书,在这一用途上,常常不用“与”而用“耶(邪)”:

“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墨子》);“然则子无师邪?”(《庄子》)

c.但是也应当注意,在这些著作里,“邪(耶)”同时也用于纯粹传疑,而且用于纯粹反诘。可见由于方言不同,“与”和“邪”用途的广狭也不相同。

(4)“乎、与、邪”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以用于选择性的疑问。

“敬叔父乎?敬弟乎?”;“子巧与?有道与?”

“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

3、近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近代汉语疑问语气词“那”、“哩”,就大多数情况看,“那”是表示疑问的,“哩”是表示夸张的。

(1)“那”

a.“那”字的来源可能很早,但是在唐代的史料里,我们还没有发现这种“那”字,在元曲里,表示疑问语气的“那”才普遍应用起来:“相公,你为何不肯认老相公那?”(《曲江池》)

b.“那”字除主要用作表示疑问语气外,有时也可以表示夸张语气,如:

“我道你是好人那。”

c.“那”字只出现在元曲里,《水浒传》《西游记》等书并没有用“那”来表示疑问或夸张。

(2)“哩”

a.“哩”字大概产生于13世纪(南宋)左右。“哩”的较早形式可能是“裏”,根据吕叔湘先生考证,唐宋时代有一个语气词“在裏”,宋人多单言“裏”;“哩”就是“裏”的另一个写法

b.在元代,“哩”已普遍应用,主要是用来表示夸张语气。“说汉朝大臣来投见哩。”

但在元曲里,“哩”字有时也表示疑问语气,“你怎么量米哩?俺不是私自来籴米的。”在元曲用“哩”表示疑问语气的例子里,“哩”字多数可以用“那”字来代替。在这一点上,“哩、那”没有分别。

c.《水浒传》里用“哩”字,来表示夸张语气,而不表示疑问语气;

《西游记》里,“哩”字仍然表示夸张语气,但可以兼用疑问语气。

4、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来源及其应用情况?

现代疑问语气词和古代疑问语气词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称关系。

“吗”是独立性的疑问语气词,本来没有疑问的句子要靠它来表示疑问;

“呢”是依存性的语气词,必须句子本身已经表示了疑问,它才能帮助疑问的语气。现代疑问语气词和古代疑问语气词的用途是交错的,因为现代疑问语气词不是来自古代疑问语气词,而是来自别的词。

(1)“吗”的来源:

a.“吗”的较古形式是“么”,“么”应该是由“无”演变而来,这种演变能够在语音上得到证实。

b.从唐人诗句中,我们可以看见大量的“无”字被用作疑问代词,实际上,它就是“么”的前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c.尤其是“否”和“无”对举的时候,更显示着它是从正反并列法发展出来的疑问语气词。“江州司马平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d.但是早在晚唐,就已经有诗人用“么”字了,“南齐宿雨后,仍许重来么?”

e.语气词“么”由“无”变来,现代方言也可以为证。粤语大部分地区和客家话大部分地区,都拿“无”做疑问语气词。

(2)“呢”的来源:

“呢”的产生比“么”晚的多,它的来源也颇难确定。

在“呢”字普遍应用之前,近代汉语里有和“呢”大致相当的两个语气词,即:“那”和“哩”;现代汉语用“呢”不用“哩”,“呢”的出现时代似乎应该推到元代,在元曲里,我们可以看见个别用“呢”的例子,但是它们出现的次数非常少,《西游记》中也偶然出现,且用在不完整的句子里:“你娘呢?你老婆呢?”

到《儒林外史》里,“呢”字有了新发展,它专用来表示疑问语气,而且还可以用在一个完整的局子里。“要至亲做什么呢?”

到了《红楼梦》里,情况大不相同,不用“哩”而用“呢”,“呢”字出现的频率很大。

(3)总体说来,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部没有流传下来,“也、矣、乎、哉、欤、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的语气词,譬如水来语尾的“的”,来自形尾的“了”,有来自否定词的“么”,有来历不明的“呢”。近代汉语还有一些新兴的语气词,如祈使语气“吧”。

第二十一节、省略法的演变

1、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2、试从汉语史的角度谈谈所谓倒装法和省略法。(书上无,课外补充)

第二十二节、“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

1、“五四”以后,无定冠词的应用情况及其作用。

(一)应用情况:

(1)西方语言中有冠词之称,分为有定冠词和无定冠词:

有定冠词:表示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是有定的(例如上文已经提到过的事物)

无定冠词:表示后面的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是无定的(例如不能确定的事物)

(2)有定冠词与汉语结构相去甚远,而无定冠词则相反,汉语受无定冠词影响,用“一个,一种”,在传统语法中,这两个词本可以不用:

①“一个”:“一个”在“五四”以后,用途扩大了,本来不用“一个”的地方也用上了:“只有一个虚空,”在白话文里,用“一个”往往是着重在指出数量,否则往往省去“一”字,“二姐是个实心人,便认作他是个好人,”在新兴的句法中,“一个”只是指出后面跟着的是名词或名词性仂语。

②“一种”:

在唐代,“一种”只是同样的意思;一个种类也可以成为“一种”(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但今天我们一般加在名词前面的“一种”并不是什么种类,它只是执行着一种“无定冠词”的职务。它所管的是抽象名词和近似抽象名词的名词。汉语的抽象名词前本是不带单位词的,但是受西方语言影响,“五四”以后,就要用“一”来表示“无定冠词”,但是“一”字必须加单位词,而“一个”表示具体名词,为了将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分开,前者用“一个、一双、一件、一条”等,后者用“一种”(一种负担,一种后悔)

(3)“一个”和“一种”的用法偶有混淆,但在开始的时候,就有作家把他们的用法区分开来:在具体名词前用“一个”,在抽象名词前用“一种”,后来基本遵守这种用法。

(4)在现代,翻译作品对汉语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解放以后,俄语对汉语的影响占了优势,而俄语没有冠词,因而,解放以后,报纸、杂志上的“一个”、“一种”减少了很多。

(二)作用:

在汉语语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凭借造句的力量使动词、形容词在句中的职务更为明确,更重要的是,在很长的修饰语前面放“一个”或“一种”,令对话人或读者预感到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名词性仂语,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明确性。“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鲁迅《伤逝》)

2、“五四”以后新兴的联结法和插语法。

(一)联结法

(1)一般说来,“五四”以前的判断句在统一主语后面不用并行的判断词,当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为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凤姐和李婶娘、平儿又吃了两杯酒。”

(2)“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也用同样的办法联结:

“干部、农民、秀才和商人”;“农业、工业、运输事业、商业和卫生事业”

“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3)用“或”字来联结的时候,按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的前面都加上一个“或”字,“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红楼梦》)

现在我们用“或”字时,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就够了。

(二)插语法

“五四”以后的插语法和汉语原本的插语法不同。老的插语法往往是插进一两句不相干的话,新的插语法不是这样,如:

(1)附注式插语法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有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多。”

(2)用“他想、他以为、他晓得、某某说”等等插入一个句子里,好像把句子隔开为两半;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

“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以上均出自《骆驼祥子》)

3、“五四”以后新兴的平行式的应用情况。

平行式:这里指的是平行的能愿动词共带一个动词,以及平行的不同时间的同一动词共同支配一个宾语的情况。

(1)共动:平行的能愿动词共带一个动词:

“她是来享受,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楚。”

a.也可以有两个相同的能愿动词,只是所用的副词不同:

“就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

b.有时候可以用某些动词(或动宾结构)和一个能愿动词来造成平行式,共带一个动词“你仍然像在包厢看戏一样,本身不会,也不必参加那出戏。”

(2)在汉语里,我们虽不能用形态变化来表示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副词或副词性结构来表示时间:“发展我国教育的目的,现在是、将来也是服务于深灰主义建设的”;“现在,受过和正在受着殖民主义灾害的国家和人民……”

(3)共宾:特点:动词之间往往用“和”或“或”来联结

a.“五四”以后,上古汉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共用一个宾语的结构又渐渐普遍起来:“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

b.有时候,动词也可以有各自的状语,这是原来所没有的结构:

“每个领导者都必须善于耐心地听取和从容地考虑反对意见。”

第二十三节、句子的严密化

1、什么叫做“句法的严密化”?汉语的句法是怎样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

句法的严密化,是指句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如使成式、处置式等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使汉语句法走上严密化的重要事实。

发展过程:

(1)甲骨文由于书写困难和文体限制,句子是非常简单地,金文的句子比较复杂一点,《书经》中,复合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用意合的方法来表现的;而在《易经》、《论语》里,这种关系则是用“故、况、则”等语法成分表现出来。

(2)战国以后,汉语的句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句子的结构非常紧凑,必须将全句念完才能停顿下来。以反诘为例,反诘句中,前面有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句末有疑问语气词。

(3)唐代是汉语句法严密化的另一个新阶段。唐代知识分子受佛教逻辑思维影响,表现在语言结构形式中的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把要说的话尽可能概括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二是化零为整,使许多零星的小句结合成一个大句,使以前那些藕断丝连的语句变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样句子虽然长了,但是语言更为简练。以韩愈文章为例: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偿之。”(比照当时房租或是的贵贱,来提高或降低他自己做泥水活的工资,用来支付房租和伙食。)

2、“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这一点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种情况讨论句子结构严密化:

(1)定语: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还是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

长定语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语里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骆驼祥子》)

(2)行为名词:行为名词的运用,是化整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来行为用动词表示,动词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谓语的中心词,这是汉语语法的传统。但往往一件行为用一个叙述语,语言不够经济,行为名词的运用,可以产生简练的效果。“应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求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共同高涨。”

(3)范围和程度:古人说话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计到一个判断所能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为自己辩护,但是今天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科学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断(某一描写、某一叙述)的范围和程度,是加强语言明确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范围:“只会片面的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

“对一部分手工业可以逐步的施行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

指出程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时间:a.现代汉语的时间观念更强,常常考虑到一件事情的时间因素,时间的表示也更为常见:“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

b.两千年前,汉语用“将”字表将来,到了近代口语里,反而缺乏纯粹表示将来的副词,因此沿用古代的“将”字:“周恩来同志将代表党中央委员会作专门的报告。”

(5)条件:条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关系。当我们陈说一件事时,往往把这件事所依赖的这个或这些条件同时说出来,这里的条件指的是某些状语结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语言的一个细致的表现手法,它在指出某一个事物的共同情况的同时,还指出这一事物当中的某一小类更适合这种情况:“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是同帝国主义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愿望背道而驰的。”

3、汉语语法的今后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什么?

王力先生认为:今后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趋向是:(1)在构词法上,今后创造的新词绝大多数将是双音词,双音词对单音词的比重将逐年增加。将来改用拼音文字以后,可能产生一些“音译”的新名词,它们可以达到三个音节以上。(2)在句法上,将来句子结构会更加严密化,逻辑和语法将要结合的更加紧密,使句子经得起分析。现在句法谨密的文章还不多,将来国家注重语言教育,可以做到一般书包上的文章在句法上都没有毛病。这样发展,就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感觉不会考,观点太陈旧。)

四、词汇发展部分

第一节、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和发展

1、基本词汇大致包括哪几方面?

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词和代词、数词、联结词等。

(1)动词和形容词:在甲骨文中,动词和形容词比名词要少,但是动词“出、入、来、立、射、在”;形容词“大小多少新旧黄白黑老”等都是从甲骨文中沿用至今;先秦时代动词形容词大量出先,其中很多作为基本词和词素沿用至今。

(2)代词:较后起,在先秦时有一些代词仍未出现,有很多可能试从名词转来的,并没有为代词特别造字。代词虽然稳固,但也有变化,先秦时代一些代词在后代消失了,如“汝”。

(3)数词:起源较晚,有些数词是假借别的字来表示额,但是甲骨文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词都已经出现,并沿用下来。

(4)联结词:出现较晚,有些从动词转化而来,前秦时代的联结词大都消失了,现代汉语中所用的联结词大多数都是后代逐渐产生出来的。

(5)名词里的基本词:自然现象的名称、肢体的名称、方位和时令、亲属的名称、关于生产(渔猎、畜牧、农业)的词、关于物质文化(宫室、衣服、家具)的词。

2、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

(1)肢体的名称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稳固性不强,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词,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多数肢体的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在上古是独立的基本词,到了现代汉语里,都做了双音词的因素:

“螓首蛾眉”(螓首,额方广像螓一样。蛾眉,眉弯曲细长,像蛾的触须一样。)

(3)有些肢体名词,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等,在上古是属于基本词汇的,“借再拜稽首”;“臣作朕肱骨耳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但是到了现代,“头、颈、脸、眼、嘴、牙、脚、肉、皮”分别将之取代。

①“头”和“首”的声音虽然接近,但是“首”属于审母幽部,“头”属于定母侯部,古音并不相同。战国之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许多“首”,却没与一个“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它可能是由方言进入普通话的,并且作为同义词,在口语里渐渐代替了“首”,“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②“颈”字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在最初指的是脖子的前面的部分。“颈在前,项在后。”“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脸”字出现较晚,6世纪以后才出现,当时只有“颊”的意思,而不是“面”的同义词,这种意义一直沿用到唐宋时代。后来由“颊”引申到“面”的意义,属于词义扩大。

④战国没有“眼”字,汉代以后才逐渐多见,“眼”在最初只指眼球,“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后来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在口语里代替了“目”。

⑤“嘴”本作“觜”(zi,zui),原指鸟嘴,“觜”字大约起源于东汉,《广雅·释亲》说:“?,口也”,?即觜,可见当时的“觜”已经兼指鸟嘴和人嘴了。

⑥“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先秦时代,“牙”字不多见,且常用于“爪牙”这一熟语中,到了中古时代,“牙、齿”的分别已经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齿”。

⑦“脚”《说文》:“脚,胫也”,“脚”的本义是小腿,“羊起而触之,折其腿。”《庄子》和《汉书》“股、脚”连用,就是指大腿和小腿,但是到了中古,“脚”字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⑧《说文》:“肌,肉也”段玉裁说:“人曰肌,鸟兽曰肉,”但是在和“骨”对称的时候,虽然指人,也可以称“肉”:“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至于“肉刑”也不称“肌刑”,可见“肌”虽然绝对不能用于鸟兽,但是“肉”却不是绝对不能用于人,只是这种应用有条件而已,

⑨“皮”字在先秦是专指兽皮,如:“橐(tuo)以牛皮”;而人的皮叫作“肤”,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得很清楚,到了汉代,“皮”字才用于人的皮肤。

3、上古时期时令方面的词汇和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时令方面的词汇“年、岁”和春秋都是从农业用语发展来的:

①《说文》:“年,谷熟也。”上古史料完全证实了这个原始意义,在最初的时候,也许“年”只是“谷”,甲骨文中的“我受年”等于说“我受禾”,但是到了周代,“年”已经是谷熟的意义了。五谷每年一熟,所以由谷熟的意义转为时令的年是很自然的。

②《说文》:“岁,木星也。”这是将后起的意义当做本义。甲骨文中有“今岁,来岁”的说法,“岁”不是表时令的年岁;一岁最初可能是指一个收获的季节,由这一意义再转到谷熟或年成的意义。“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由谷熟或年成的意义再转为时令的年岁。“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岁”在汉以后转化为年龄的意义,在口语里“年”和“岁”有了分工。

③《说文》:“秋,禾谷熟也。”“秋”和“年”的本义相近,不过后来发展为不同的两种意义,“秋”指谷熟的时期,一般谷物都是秋天收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节叫做“秋”。

④《说文》中“春”作“萅”,解云:“推也,从日从艸,艸春时生也”,“春、推”文微对转(阴阳对转),由于春天草木出地。所以把播种的季节叫做春天,也是完全可能的。春和秋是和农业生产最有关系的两个季节。

⑤“夏”字的来源,也可能和农业有关。《说文》:“夏,中国之人也。”这未必是本义。朱骏声说“此字本宜当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较为可取。夏天农作物长大了,这个季节就叫做“夏”,和“春、秋”正好相配。

⑥《说文》:“冬,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这个解释相当可信,“冬”的意思只是一年最后一个季节。

最初的时候,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而没有分出夏、冬;春秋时代才有夏、冬之分。

4、从哪些语言事实中看出词汇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一)关于生产的词汇

(1)首先我们注意到农业词汇和渔猎词汇的历史联系。

①“畋猎”的“畋”在上古都只写作“田”,在甲骨文中,“田”字虽然也常常当畋猎将,但也当耕田讲,大约在远古时代,畋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后来耕田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把“田”字也用到耕田上来,同时把所耕的土地叫做“田”。

②再拿“獲”和“穫”为例。对于畋猎所得,叫做“獲”;对于农业所得,叫做“穫”,其实它们在口语中毫无分别。

(2)其次,我们注意到某些词虽然在后代死亡了,它们在上古可能算是基本词。在渔猎时代,人们有必要辨认许多的鱼类、鸟类和兽类。举例来说,鹿类有鹿、麋、麇等,而且牝鹿叫做“麀(you)”,鹿子叫做“麑”这是因为当时确有仔细区别的必要,在畜牧时代,人们也有必要区别家畜的详细种类,在农业时代,人们也有必要辨别谷物的种类,“谷,百谷之总名”;“禾,贾谷也”;“黍,禾属而多粘者”;“稷,斋也,五谷之长也。”

(二)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也必须联系社会的发展来看物质文化的发展:

(1)宫室方面:

①“宫、室”二字起源都很早,它们都和穴居有关,远古人民掘地为穴,半陷在地平面下,尚未脱离原始生活的穴居状况。有一种连环穴正像甲骨文的“宫”字,至于“室”字,它是和“垤”字相同的,蚁冢叫做“垤”,人冢也叫做“垤”,只不过写作“室”罢了。在远古时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到了殷代,有了版筑堂基上栋下宇的建造,室和穴才有了区别。

②“屋”在最初只是帷幕之类(同“幄”),开始“屋”和“室”不是相同的东西,但是,在《诗经》时代,版筑的房屋也可以用屋的名称,叫做“板屋”,甚至单说成“屋”,此后“屋”指帐幕的意义逐渐消失而专指房屋了。

③“房”《说文》:“房,室在旁也。”段玉裁说:“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春秋以前没有楼房,战国有两层的房子,因此就产生了“楼”字:“城上百步一楼。”

(2)衣服:关于衣服,王力先生只谈了帽子、裤子、鞋子和袜子。

①帽子:先秦时代没有这种帽子,只有所谓的“冠”,而冠是二十岁才有资格戴的。“巾”做头巾将,似乎是汉代的事,《说文》:“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这是近代的“帽”字。《荀子》“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领者矣”,“務”就是“帽”,但也不一定都像现代的帽子。

②裤子:《说文》:“绔,胫衣也。”这是套裤,若像现代的裤子,则叫做“褌”,无论是绔还是褌都不见于先秦史料,当时人们只穿裳,不穿裤子。

③鞋子:最早的时候,鞋子叫做“屨(ju)”,周末以后,又叫做“履”,“屨”和“履”是古今音的分别。先秦还有所谓“屝”,是草做的,而且似乎还是方言用语,后来又出现了“屩(蹻)”,到了汉代,“履”已经成为鞋子的通称,而且在汉代,又有了“鞵”,是皮做的鞋子,“鞵、鞋”是古今字。中古以后,一般鞋子(只要不是皮做的)都叫做“鞋(鞵)”了。

④先秦已有袜子,《左传》:“褚师声子韤而登席”“韤(襪)”古今字。

(3)家具:关于家具,王力先生只谈床、桌子、椅子。

①床:古人很早就有了床,床是坐卧两用的。上古人坐于床,床前有几。供坐的床一直传到近代。

②桌子:上古没有桌子,只有几。几,长方形,很矮,在床前或席前。除几之外还有案,案只是上食的木盘加脚。后来由食盘引申为食桌,再由食桌引申为一般的桌子。

③上古的人们既然坐在席上或床上,所以没有椅子。南北朝人所谓“坐(座)”,大约已经是坐具,椅本作“倚”,后作“椅”,大约起源于宋代,据说是因为后面可以依靠,才叫“椅”。

5、从基本词汇的发展事实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①汉语的基本词汇是富于稳定性的;多数的基本词有了几千年(或者是几百年)的寿命。在复音词逐渐发展以后,有些基本词转变为词素,如“月亮”的“月”。

②基本词汇虽然稳定,变化还是可能的。首先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古代需要区别的东西,后代不再需要区别了。古代存在的东西,后代不再存在了。其次是转化,有些转化是和社会发展有关系,如“宫、室”。最后使方言和外来语的影响。

③古代没有而后代产生的东西,当然需要产生新词,战国的“楼”,宋代的“桌”、“椅”,都是好例子。

④一般词汇的词也可以转变为基本词汇的词,例如“嘴”,反过来说,基本词汇的词也可以转变为一般词汇的词。

⑤阶级习惯用语和行业语也可以转变为基本词汇,例如“太阳”本来是道家的行业用语。反过来说,基本词汇也可以转变为阶级习惯用语和行业语,例如人称代词“朕”字。(“朕”字在先秦是一般人称代词,秦以后变成了皇帝专用的人称代词。)

第二节、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

借词:当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收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做借词,音译

译词:当我们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来的时候,叫做译词,也就是意译。

王力先生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语,译词不应该算外来语。

1、在历史上国内各种语言对汉语词汇有过什么影响?

国内各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在南北朝时期,所谓五胡十六国,就是种族杂居的时代,汉族语言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如:胡语、鲜卑语,后来元人和满人统治的时候,汉语也收受到过蒙古语和满语的影响。

2、在鴉片战争以前汉语来自国内的借词和译词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对汉语的影响最大?

三类:西域的借词和译词;佛教的借词和译词;西洋的借词和译词

西洋的借词和译词对汉语的影响最大。

3、汉唐时代汉语中来自西域的借词和译词的特点是什么?

西域的借词和译词,大约是关于指物、动物、食品、用品、乐器等类的名词。

如:借词:葡萄、苜蓿、安石榴、酥。

译词:胡麻、胡豆、胡桃、胡琴。

4、佛教借词和译词是怎样影响汉语词汇的?

(1)从佛教专门用语谈起:伽蓝、般若、摩尼、摩诃、菩提,佛教专门用语只能通行于钻研佛教经典的少数人中间,不能成为全民语言。

(2)还有一些已经进入了全民语言当中:佛、塔、僧、尼、和尚、菩萨、罗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字眼,它们的全民性是显然的。

(3)还有一些佛教用语,它们深入到汉语的血液中,令人不能察觉到它们的来源,如:世界、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

世界;我们现在所谓的世界,上古汉语里叫做天下。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来的,他的最初意义和现在意义不相同,世是时间的意思,界是空间的意思。世界本来是包括时间、空间来说的,略等于汉语原有的宇宙。在佛经里,世和界的分别是严格的,“三世”指过去、未来和现在;“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后来世界在大众口语里起了变化,原来世的意义消失了,原来界的意义吞并了世的意义,现在这一词已经入到基本词汇了。

(4)除此之外,佛教用语进入一般口语的还有许多,例如现代把读书说成念书,这个“念”就是从佛教用语“念佛、念经”来的。我们说“缘分、因缘、姻缘”这个“缘”字也是从佛经来的,我们说“功德无量、五体投地”整个成语都是从佛教用语。

(5)佛教用语对于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个别佛教用语在个别方言里影响特别大,如,在吴方言里,“作孽”表示可怜。

5、鸦片战争以前汉语里已经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的西洋借词和译词?它的特点怎样?

“鸦片、火轮舟、火轮车、公司、银馆、千里镜、自来火、地球、热带”等新词,这些新词有的是实物的名称,有的是有关地理知识的名称,都是汉语里原来没有的。这些词有的到后来改了译名,如“银馆”改成“银行”;“千里镜”改成“望远镜”等,但是它们的含义没有改变。

第三节、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

1、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特点是什么?

尽量利用意译;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2、为什么汉语在吸收西洋词语时大量利用日本译名?

由于鸦片战争以前有一些译名通行不广或者是不大合乎科学,而严复等人的译名又不太通俗,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明治维新给中国政治的影响,中国早期留学生以留日的为多,他们很自然的把日本译名搬到中国。其次中国当时为西洋语言编写词典的人们由于贪图便利,就照抄了日本人所编的西洋语言词典的译名。

3、由日本传到中国来的意译的译名大致可分哪几种情况?

(1)利用古代汉语原有的词语,给以新的涵义。如果汉人先译,可能也是这样译的,但实际是日本人先译,中国人照搬了。如“革命、文学、文化、文明、封建、机械、社会、保险”等

(2)利用两个汉字构成按照汉语原义讲的通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汉人先译,就可能不是这个样子了。但是日本人先译,汉人看着顺眼也就用到了。

名词:哲学、科学、体操、单位、成分、概念、定义、原则、意图、进化

形容词:绝对、抽象、肯定、否定、积极、主观

动词:改良、解放、批评、批判、调整

这一类情况还可以细分为两类:

一是和汉字的本来意义比较接近,“历史、政策”大约可以按照汉字的本来意义推知大意的;二是和汉字的本来意义相差较远的,“前提、企业、绝对、抽象”等,我们需要追溯这些词的来源,然后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形成。

第四节、同类词和同源词

1、什么叫做同类词?研究同类词对于语源的探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如何?

(1)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形声字是合体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常用的汉字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声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可以分为左右或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表示意义的范畴,另一个部分表示声音。

(2)同部首的字就语源而论应该是同类字。不同部首,但是部首意义相通的,也可以认为同类字。例如犬部和豸(zhi)部相通,彳部和辵部相通等等,由同类字可以推知它们的词义在原始时代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局限:凭同类字(部首)研究语源,是《说文》家们的主要工作,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甲骨文出土之后,我们发现许多字形和小篆的字形并不相符,这样专靠《说文》来解释语源,不但不够而且不一定可靠。

2、什么叫做同源词?为什么说从语音的联系来看词义的联系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

(1)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亲属关系,摆脱字形的束缚,从语音上去追究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2)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这是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

①先从否定词说起:

属明母:莫、末、曼、无、毋、亡

属帮母:不、弗、否、非、匪

我们还可以分析出,用于禁止语的,一般只用明母字,如“勿、毋、无”;用于否定叙述和否定判断的,一般只用帮母字,如“不、弗、非、匪”

②其次,谈“左”和“右”,最初指左右手,后来“右”引申为援助的意义,后来写成“祐”或“佑”;“左”引申意义也是帮助的意思,但是左手比起右手处于次要地位,它只能帮助右手,后来写成“佐”字,专指辅佐,字形虽有变化,但是意义同源,声音也相同,到了中古时代,才分为上去两读:“左、右”读上声,“佐、佑”读去声。

③其次,再谈“祝”与“咒”从语音上说,两字都是章母觉部,“咒”属长入,“祝”属短入,所差无几。原始时代的巫师的祝词都是可善可恶,所以“祝”和“咒”实际上是一个词。

3、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词族”的问题,我们应该肯定某些词相互间的亲属关系,远在九百年前,就有王圣美创“右文”之说,右文就是声符,因为它往往在字的右边,所以叫做“右文”,但是我们研究词族的时候,应该能够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来找他们的亲属关系。

如明母,有一系列明母字表示黑暗和有关黑暗的概念:墓、暮、幕、霾、冥

影母,有一系列影母字是表示黑暗和忧郁的概念:阴、暗、影、屋、幽、怨

日母,有一系列日母字是表示柔弱、软弱的概念:弱、软、孺、辱

阳部,有一系列阳部字表示光明、昌盛、广大、长远、刚强等:亮、朗、光、昌

词与词之间是密切联系这的,同源词就是词汇系统性的现象之一。

第五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异同。

2、举例说明词义发展的历史联系。

王力先生在此章举了26个例子来同时说明这两个问题,在此,只列举五个:

(1)信(这里只谈和书信有关的内容)

在上古时期,书信只叫做“书”不叫“信”:“郑人有遣燕相国书者”;

到了中古时期,“信”字才有了使者的意义:“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在6世纪以后,有“书、信”二字连用的例子:“别后书信不相关”;但是这只是书与使者的等立仂语,并不等于现代所谓的“书信”。

在盛唐时代,书和信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在杜甫的诗句中,有些“信”字是消息的意思“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这就是信使向信函过渡的开始,大约几十年后,“信”字才真正具有现代所谓书信的意义了。“寄信船一只,隔乡千万重。”

(2)涕

涕在上古是眼泪的意思,鼻涕在上古是“泗”,不叫作“涕”,“涕”由眼泪的意义转化为鼻涕的意义,是因为哭的时候往往是眼泪鼻涕一齐来,所以有转化的可能,王褒《僮约》“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可见到了汉代,“涕”字才当鼻涕将。

(3)风流

“风流”在最初是个名词,表示风流教化,或者是遗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

到了后来,“风流”的意义转化为一种不十分固定的意义,大致是指士大夫阶层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即所谓的“雅”。

用作名词的时候,大致等于所谓雅事或雅兴,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就指骚人雅士的品质:“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

“风流”既然是指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当士大夫阶层堕落的时候,自然也会歪曲了“风流”的原义。近代口语里所谓的“风流”,变为指称乱搞男女关系或嫖妓的行为了。

(4)文章

王力先生认为,先秦所谓的“文章”主要是指刺绣品,这是无可厚非的,“目好色,而文章致繁,”黼黻文章是所以成礼的,所以文章可以作为礼的具体表现,有时候,所谓“文章”也就是指礼而言,“焕乎其有文章”,刺绣和作文有相似之点,所以“文章”有刺绣品的意义转化为作品的意义,这个转化过程,在汉代就完成了。“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5)稍

“稍”在上古是渐的意思,而不是略微的意思,一直到中古还是这样。“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但在唐代,“稍”字已经产生出略微的意义来了。

“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6)仅

“仅”字在唐代以前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

(7)时候

“时候”本来只是时令和气候的意思,“离亭向水开,时候复蒸梅。”到了现代汉语里,“时候”变了双音词,不再表示时令和气候了。

第六节、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

1、试以汉语为例,说明词和概念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在语言里,词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个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词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造成的,因此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但是能表者和所表者的关系既然是历史造成的,它的转变也就受一定的规律制约着,这就是说,能表者如果要换一个所表者,在正常情况下,它只能转化为邻近的或与原意有关的概念,而不能任意变换。这种转化,在中国文字雪上就叫做“引申。”

2、什么叫“引申”?汉语词义的引申可以分为哪三类?

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说明的。

(1)词义的扩大:就是概念外延的扩大,缩小特征,扩大应用范围,在汉语中较常见。

①江:本是专有名词,指今天的长江;后来变为河流的通名

②河:专指黄河;变为河流的通名

③脸:专指目下颊上,“脸”是面上搽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称脸限用于妇女,“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淡白匀双脸。”可见当时一个人有两个脸,不像现代人一个人只有一个脸,由颊的意义引申到面的意义。

(2)词义的缩小:概念外延的缩小,扩大特征,缩小应用范围。

①瓦:《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这是“瓦”的本义,后将词义缩小在屋上所盖的“瓦”。

②谷:《说文》:“谷,百谷之总名”这是“谷”的本义,后来词义缩小为只指稻子的果实。

③生:在上古时期,生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生育的“生”,另一个是生死的“生”。在现代普通话的一般口语里,只说“死活”,不说“生死”。除了仿古之外,“生”的第二种意义只用作词素,如“生存、生命、生物。”

(3)词义的转移:凡引申义不属于扩大,又不属于缩小的,都可以认为转移。

①脚:本义是小腿,转移到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肢体。

②玄:原始意义是黑的意思,由黑转移到不辨是非的意义。

③穷:在上古时候,“穷”字用为名词的时候,表示尽头,用为形容词的时候,表示尽,用为动词的时候,表示追究到底,由此转移,就成困苦、不得志、走投无路等意义。在现代汉语里,“穷”字的古义只残存在固定的形式当中,如“穷尽、无穷,”一般口语里只有贫穷的“穷”。

3、汉语词义转移的特点怎样?

词义的转化不一定就是新旧的代替,也就是说原始意义不一定因为有了引申意义而被消灭掉。有时候,它们的新旧两种意义是同时存在的过,或至今仍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词义转移共有两种情形:一种如蚕化蛾;一种如牛生犊。

4、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词义的变迁,和修辞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引起了词义的变迁。最常见的是隐喻法和譬喻法。

(1)道理:《说文》:“道,所行道也。”可见“道”的本义是路的意思。

《说文》:“理,治也。”朱骏声:“顺玉之文而剖析之。”玉之文就是玉的纹理,引申起来,“道”是工作方法,“理”是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这样譬喻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2)责任:在最初的时候,“责”是债的意思,“任”是挑担的意思,承担了任务好像负债,必须清偿,而任务本身就是一肩重担,要不怕困难的去完成它。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双关的语意,正是词义发展过程中的鲜明写照。

(3)甘苦:“甘”就是今天所谓的甜,有时候也等于今天所谓的好吃,但是“甘”和“苦”很早就有了转化的意义,“言甘”就是话说得很甜,“甘心”就是心里痛快,现在把心所自愿叫甘心,就是从这个意义转化来的;“苦”已经转化为难过和辛苦的意义了。

第七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

1、举例说明汉语词汇中概念改变了名称的事实。

所谓一个词变了意义,也就是说,某词不再表示原来的概念,但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某一事物,我们的脑子里就存在着和这个事物相关的概念,除非我们的祖先一向不曾有过这种概念,否则一个词消失了,这个概念并没有随之消失,它势必找另一个能表者来表示它:

(1)腿:“脚”字的小腿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的小腿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于是必须创造另一个词来表示小腿,于是这个新词“腿”就适应需要产生了。“腿”字的意义是小腿,至于大腿仍称“股”。

(2)走:走路的概念,今天用“走”表示,古人用“行”表示,“明日遂行”在普通话里,“走”字代替了古代的“行”,而“行”字只能用于固定的形式(如“步行”)里了。

(3)跑: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跑”字起源很晚,开始指兽的前蹄挖地,后演变为奔跑的意义不过仍指兽类。

(4)怕:我们现在用“怕”来表示的概念,上古用“畏”或“惧”来表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怕”字在上古完全没有畏惧的意思,《说文》:“怕,无为也,”“怕”指安静无为,也就是淡泊的“泊”,它和现代汉语所说的害怕的“怕”,仅仅字形相同,没有渊源关系,害怕的“怕”开始见于唐代,从何时“怕”字在口语里完全替代了“畏”和“惧”还不能断定。

2、概念的一般化和特殊化同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风俗习惯的关系怎样?

(1)概念的一般化同社会发展有关:在今天的社会里显然不需要像畜牧时代那样把牲畜区别的非常仔细,例如我们不再说“豚”,只说“小猪”,但这并不妨碍古语在现在作为词素保留下来,如“马驹、牛犊、羊羔”。

(2)概念的一般化又和时代和风俗有关。拿胡子来举例,古人没有刮胡子的习惯,中年以上,每人都有很长的胡子,并且讲究胡子的美观。因此,古人有必要把胡子分为三种名称:两颊上的胡子叫“髯”;嘴边上的胡子叫“髭”,嘴下边的胡子叫“须”。

(3)概念的特殊化也同样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些新的概念需要比较特殊的字眼去表示它,这些特殊的字眼是从古代词汇的仓库中取出来并赋以新的生命,例如“贷款”的“贷”早已从口语中消失,“贷款”就是借钱,之所以不说成“借钱”是因为贷款是政府的一种制度,不同于一般的“借钱”。

3、避讳、禁忌和避亵对词汇发展的影响怎样?

(1)避讳和紧急,是概念变更名称的原因之一。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件大事,犯讳可能遭受刑罚甚至处死,一般人的名讳影响不大,但是皇帝的名讳就有影响到汉语词汇的可能。相传西汉吕太后名“雉”,所以改“雉”为“野鸡”,沿用到今天的口语中;官名常常因避讳而改称,如晋代不称“太师”而称“太宰”,就是因为避讳司马师的名讳;隋代不称“中书”而称“内史”是因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名讳。最典型的是“代”字,在上古时期,“代”字只是朝代的意义,而没有世代的意义,在上古汉语里,“代”和“世”不同:“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三世”指祖孙三世;“二代”指两个朝代,“二世”指父子相传的第二代。区分严格。到了唐代,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世”字,从此以后,世代的“世”改为“代”。还有其他的忌讳,如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今人忌蛇,所以称蛇为“长虫”。

(2)避亵:某些被认为秽亵的词语常常被改为比较“雅”的或比较隐晦的词语。如“小便。”《说文》:“尿,人小便也。”又叫“前溲”,又叫“小遗”。但是,如果事物本身被认为秽亵,改换名称也不能解决问题。过了若干时期,又要找一个更雅更隐晦的名称来代替它。有些人用更古的别名,如“旋”,有些人另造别名,近代大小便叫做“解手”,小便叫做“小解”。

第八节、成语和典故

1、成语和典故是怎样产生的?

成语:历史巩固下来的固定词组,不是仿古词语,但是“于古有征”。

典故:典故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一个句子或词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古代的传说或历史故事,而只是提出一个词,最常见的是提出一个人名或地名,但是这个词是有出处的,它可以使人联想到古代典籍中的一句话,并借此了解这个词所指的是什么。

2、成语和典故在语言的历史发展上和语言的表达上起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1)成语的运用可以丰富口语的词汇,例如:垄断这个概念如果不采用成语就很难造出一个适当的名称;成语的使用还可以使语言精练。“一视同仁、一劳永逸、一曝十寒”等,假使用一般口语来说,就要多费口舌。成语的使用又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如“千钧一发、一帆风顺、一落千丈”。

(2)成语能够加强语言的稳定性,成语应该是一字不改的,甚至字的词序也不能稍有变动,“兼容并包”不能说成“兼蓄并涵”之类,也不能说成“兼包并容”等。

(3)典故在语言里所起的作用和普通成语是一样的。典故能使语言精练,用极简单的几个字说出了很丰富的内容,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其中包含着作家自叹曲高和寡、不怪自己脱离群众,反怪群众不识好货的意思的许多意思。

典故能使语言形象化,因为它们往往能使人想起整个生动的故事,“拔苗助长”。

(4)成语和典故虽然有可能破坏语法的常规,但是它们又保持着许多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总而言之,成语和典故对于语言的发展能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文学语言上面,它们能增强语言的全民性。

第五章、结论

1、试述汉语对日本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的影响。

日本在创造自己的方块字的时候,会按照汉字的造字法来创造,日本字母也是由汉字省笔画来创造的。日本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以致汉语借词在日本语中非常发达。甚至在明治维新以后,被用为构词的基础。

2、朝鲜语中的新词基本上是从日本语来的,越南语中的新词大部分也是间接从日本来的,为什么我们仍然说它们受到汉语的巨大影响?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50年代)

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年)。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3.语法。(最稳定)

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

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

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汉代小学四大著作及其通行注本:

填空:中国最古的词典是尔雅。尔雅的字则是按意义分类的,书中共分为十九章,就是释诂、释言、释训等,尔雅主要是为解经而作的,这部书的完成一定在汉武帝提倡经学之后,而且是经过许多人补充的。晋郭璞做尔雅注,后代模仿尔雅的书很多,最早的是魏张揖的广雅(尔雅的扩大)。

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

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全书分为部,共收字。

刘熙写的释名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例如释名说:“苦,吐也,人所吐也。”这样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做“声训”

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最有名的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都是很重要的著作。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总结前人意见的。

名称

作者

时间

现通行注本

现通行注本的出版情况

《尔雅》

不详(何九盈:战国时期齐鲁儒生)(徐复:春秋到汉初儒家为解说经传纂集而成。P)

汉(王力)

战国(何九盈)

徐复(春秋到汉初)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

前:十三经注疏本;

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中国书店单行本。

《方言》

扬雄

清钱绎《方言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

中华书局年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排印本

《释名》

刘熙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

《说文解字》

许慎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

2)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

主要内容:《切韵》(隋)、《广韵》(宋)、《集韵》(宋)、《中原音韵》(元)。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最晚的增订本是年的广韵和的集韵。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广韵共分韵,共分5卷,平声2卷,上去入声各1卷。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3)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清初到太平天国)“汉学”(“朴学”)

主要内容:首先要提到的是字典一类的“官书”,康熙字典按部首编排部(此书之前有四部字典:P11)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

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清代朴学的殿军

马建忠《马氏文通》(现代语言学的开始)。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受了拉丁语法的影响。

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是: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陈第与《毛诗古音考》:

陈第,福建连江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其《毛诗古音考》一书在古音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唐宋时,“叶韵”之说泛滥,竟有为求“叶韵”而改动古书文字者,使得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棫、明人杨慎都曾对“叶韵”说表示怀疑,但始终不敢断然否定。第一个敢于彻底否定“叶韵”说的是陈第,《毛诗古音考》的出现动摇了“叶韵”说的统治地位。《毛诗古音考·自序》:“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P73: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之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

简答题:如何评价叶音说?谈谈你对叶音说的看法。

徐复“古汉语十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文始》。(《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年,P。)

第3节汉语史研究的方法(一般了解)

一、四个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

二、三个注意: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年代。

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邢福义“两个三角”“三个充分”:观察的充分、描写的充分、解释的充分)

3.区别一般和特殊——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王力:例外不十,不破法)

三、向熹提出的研究方法:1.归纳、2.比较、3.统计、4.实证、5.探源、6.转换、7.推演。

第四节汉语史的根据(重点)

一、汉语史研究的根据(依据):(要求重点掌握其中五、六条。)

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2.历代的字书。3.甲骨文和金文。4.汉字本身的结构。5.韵书和韵图。6.历代韵文。7.姓氏和地名。8.古人名之外有字。9.外语中的汉语借词。10.汉语中的外语借词。11.书面作品。

二、向熹之汉语史研究的依据:(与王力进行对比)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词汇词义、字形字义、字音)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4.现代汉语方言。

第五节汉语的亲属(本节以自学为主)

一、汉语的亲属地位: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台语群。

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重点)(大题)

一、汉语史分期的依据:1.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2.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

(简答)二、王力汉语史分期的内容(四分含现代汉语):

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大题)三、王力各分期的语言要素的特点:1.上古时期: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2中古时期:

3近代汉语: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4.现代汉语: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的增加复音词。

四、王云路、方一新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三分不含现代汉语):

1.上古汉语:先秦、秦汉。(西汉——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

2.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

3.近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后。

(参考: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年7月。《前言》,页8。)

第七节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般了解)

-、普通话的内容:1.语音:北京音为标准音2.词汇: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3.语法:典范的现代(当)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共同语的形成的原因:1.政治2.经济3.文化

第八节汉语的文字(重点)

一、文字的性质: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2.符号的符号。3.文字具有二重性。4.文字不是语言的内部要素。

图示:

语言符号:能指(形式:语音)所指(意义:词义)

文字符号:能指(形式:字形)所指(内容)

填空:二、字形的变迁:字体的变迁和字势的变迁:1.字体:文字的笔画姿态。2.字势:文字的结构方式。三、汉语的古今字体有两类;刀笔文字和毛笔文字:1.刀笔文字:甲骨文(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小篆(秦国的文字)。2.毛笔文字: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就字体来说,由甲骨文到小篆是第一阶段,可以叫做刀笔阶段。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产生于东汉。

汉字的构成有两个类型,第一是单体字(“文”),第二是合体字(“字”)

唐初颜元孙的于禄字书在正字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类化法,简化法。

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教政策之一,政府采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

四、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第二章语音的发展第九节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一般了解)

一、双声叠韵:

1.汉语的特点之一。双声是两个字上字和下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两个字的上字与下字韵母相同。

2.有许多双声叠韵现象也就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现象。

3.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联绵字。)

4.联绵字中有形容词、副词,还有许多是名词和动词。

5.必须依照当时的古代读音了解双声和叠韵。现代汉语也有双声、叠韵,但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不能把古代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简单的混同。

二、骈词:1.定义: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2.骈词两类:一类是声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3.骈词虽然是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域国、荼茶)。

三、参考资料:1.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年7月。

第十节中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一、中古语音系统:1.中古汉语的语音,以“切韵系统”为标准2.《切韵》系统不代表当时(隋)的首都(长安)的实际读音,它只是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3.此语音系统纯然属于书面语言。4.这个系统参照了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5.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遵守着这一个语音标准。6.以《切韵》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称之为“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二、以《广韵》的语音系统来研究《切韵》:1.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韵目。(《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目”。“韵目”也简单地称为“韵”,即是同一个韵的代表字。)

韵母在从前只简单地叫做韵。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母”。

三、注意问题:

1.一个韵目所辖的字,就是一个韵。

2.不同声调也就不同韵。

3.一个韵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律诗押韵只须同韵就行,不需要同韵母。

4.韵和韵母是不同的概念。韵包括韵腹和韵尾,不管介音。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

四、《广韵》的声母:(35个)(要求背诵!!!!)

(甲)喉音:影〇馀j晓x匣?

(乙)牙音:见k溪k‘群g‘疑?

(丙)舌音:端t透t‘定d‘泥n来l

知?彻?‘澄?‘(娘)

(丁)齿音:精ts清?‘从?‘心s邪z

庄?初?‘崇?‘山?

章?昌?‘船?‘书?禅?日n?

(戊)唇音:帮p滂p‘並b‘明m

五、《广韵》的韵母:(要求一般了解。)共个,不算声调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

六、《平水韵》:十三世纪,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个,后来又有人并为个韵。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用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韵来押韵。这韵产生于十三世纪,但是“同用”的规定是从唐代就有了的。

七、中古声调:1.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2.入声与阳声韵相配。(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八、“摄”:(名词解释)

1.韵图的作者首先把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2.其次,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

3.其次,又把每呼分为“四等”。但并不是每个声母都具有四等。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四等:“看”、“悭”、“愆”、“牵”。(分等主要是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的。

九、四呼:1.起于明末清初。2.宋代韵图只有开口合口两呼。3.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韵图根据什么把韵母分为四等呢?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

简答题:四呼的定义(P70)

十、参考资料:

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年4月第二版。(第二编中古音)

2.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年3月。(第四章中古音韵)

第十一节上古的语音系统(重点)

填空一、上古韵部研究的主要材料:1.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

2.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

二、叶音说:定义: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错误原因:1.强改字音以就今读。(朱熹《诗集传》)2.主观。3.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4.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填空三、同声必同部:1.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于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因为先秦的韵部是由《诗经》的韵脚概括出来的。2.段玉裁提出的。3.谐声偏旁和《诗经》韵脚有一致性。4.同类的韵部,其谐声偏旁也可以相通。(少数谐声偏旁和《诗经》的韵部不一致,是因为造字时代比《诗经》早得多,《诗经》时代的语音已经起了变化。)

四、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同类的韵部由于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通转)

五、上古声调1.顾炎武认为“四声一贯”。2.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3.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两声”。

4.王念孙、江有诰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四声和后代四声不一致”。

5.王力认为“舒促两大类,细分为长短。舒而长为平声,舒而短为上声。促而长为长入,促而短为短入”。

第十二节上古声母的发展(一般了解)

第十七节中古声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点)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分别:

1.守温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末和尚、至少为北宋时期的)

2.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

3.庄系和章系合流。

4.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馀母合流。

(参考: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年4月,页11。)

五、浊音清化:1.声母简化规律。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简答题:3.浊音清化的规律:A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塞音)或破裂摩擦音(塞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入声变阳平不吐气)。(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B如果这个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不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六、浊声母在现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

1.现代北京话里有一个浊摩擦音?,不是从全浊声母来的,而是从次浊声母(日母)来的。

2.闽南有全浊声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浊声母相当。

3.只有吴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浊声母最为完整。

第十九节现代声母k,k‘,x;ts,ts‘,s;?,?‘,?的来源(重点)

三、现代?,?‘,?的来源:

1.现代北京话的?,?‘,?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这是语音学上所谓同化作用。

第二十节现代声母n,l,?和零声母的来源(重点)

二、零声母的来源:(考试内容)

1.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因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以i、y、u起头的字,可能是半元音j,?,w;但是从音位观点看,可以不必加以区别。

2.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的,叫做a类零声母。

3.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它们都是从云(?ǐ-)、馀(j)、疑(?)、影(o)变来的;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作为它的来源。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喻没有一等字)。

第二十九节声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重点)

一、声调变化规律:1.平分阴阳。2.浊上归去。3.入派三声。4.去声不变。

二、声调变化图示:(看书上)

第三章语法的发展第三十一节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

一、语法有很大的稳固性:1.维持下来的语法特点。

2.发展出来的新语法特点。

二、语序的稳固性:

1.主语——谓语。

2.修饰语——被修饰语。

3.动——宾。(特例:宾语前置)

三、虚词的稳固性:

1.沿用的虚词。

四、各地方言语法比较一致:

1.汉语方言经过中古时期的分化,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差别相当大;但是,各地方言的语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形态方面:

1.上古汉语有自己的形态,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2.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音节范围内发生。或是在韵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双声),或是在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叠韵)。

3.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的声调对立。

填空4.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

八、名字解释“读破(破读)”和“如字”:

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如:平声的“衣”衣服。

2.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破读“)。如:去声的“衣”穿衣。

用改变读音的手段来区别意义和用法。如: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第三十二节名词的发展

1、上古汉语名词前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1.有: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众等。(战国之后的仿古用法:有唐、有清等。)2.於:於越等。3.句:句吴等。

填空: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

二、阿:

1.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a]

2.“伊谁”《诗经》——————“阿谁”(汉代以后)

3.可以作人名、亲属称呼、人称代词的词头。

4.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方言中存在,粤语的“阿”。

三、老:

1.来源于形容词“老”字。

2.可以用于人和动物。(称谓、姓、名字[宋代出现]、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动物[唐代])

3.是在唐代产生的。

4.“老婆”之“老”元代成为词头。

5.“老师”之“老”清代成为词头。

简答题名词词尾的产生极其发展的历史

四、子:

1.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

2.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

3.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

五、词尾“子”和非词尾“子”的区别:

1.“儿子”的“子”。2.作尊称用的“子”。3.禽兽虫类的初生者。4.鸟卵。5.某种行业的人。6.圆形的小东西。

六、儿:

1.“儿”字用为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

2.一种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

3.普通话中,“儿”发展为爱称,“子”没有发展为爱称。

七、词尾“儿”、“子”的方言分布:

1.南部方言(粤、闽、客家)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情况,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儿”和“子”。

2.吴方言除个别地方(杭州)外,一般只用词尾“子”字,不用“儿”字。

八、头:

1.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2.宋元以后,词尾“头”用得更加普遍。

九、五四以后的新兴词尾:p

1.主义。并不是词尾。2.者。“类词缀”补充:“师”)

3.家。古代的“法家”、“名家”/现代的“艺术家”4.品。5.性。6.度。

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

第三十三节单位词的发展(重点)

填空一、单位词(称量词):

1.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

2.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

填空二、与其他词类的配合:

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如“个”,“只”。

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词配合,“次”,“回”。

简答三、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五事”“一言以蔽之”等。

2.名词+数词:“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四、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

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羌十羌”“玉十玉”等。

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

五、单位词的发展: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个”字原来是竹的单位)

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

(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六、单位词位置的变化:

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马十匹)

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一箪食)

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

4.到了中古时代,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

七、单位词位置前移的意义:

1.和名词联系更密切。

2.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

3.数词和名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助于单位词。

八、单位词的新用法:

1.中古以后,单位词前面的数词如果是“一”,这个“一”字往往可以不用。

2.用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用做词尾。

3.单位词后加词尾“子”“儿”“头”等,单位词本身,重新转化为普通名词。(只限北方话,且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九、动量词的发展:

1.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

2.在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得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八发、十一战)

3.唐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

十、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区别:

1.事物单位词+名词(一般情况)

2.动词+行为单位词(一般情况)

第三十四节数词的发展(重点)

一、“两”和“二”:

1.在现代汉语里的区别: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零数又不能用“两”;序数不能用“两”。

2.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可以当单位词用,也可以当数词用)

3.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了。在先秦当用“二”的,到了汉代就可以用“两”了。从此以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同义词。

二、“双”和“两”:

1.“两”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

2.“双”并不是纯粹的数词,而是带有形容词性质。“双燕”“双鲤”

3.先秦时代,“双”字罕见。到了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

填空三、“再”:

1.上古:两次。

2.唐代新兴义:第二次。

3.在杜甫诗歌中,“不再”是不可能有两次,或不会有第二次;“不复”则是简单地表示情况的变迁。

四、零数的表示法:

1.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为整数,十以下被认为为零数。

2.“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加上一个介词。(又、有)

3.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有”字。

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口语已经不用“有”字了。

5.“零”字是近代才产生的。

五、分数的表示法:

1.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等。

2.几分之几:如果加名词,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

六、“第”:

1.“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

2.“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

3.“第”字在汉代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

4.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带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

第三十五节人称代词的发展

一、上古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

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

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二、上古人称代词分类:

意义上的两大类:纯然指人的(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兼指事物的(第三人称)。

语音上的两大类:相互间是双声的关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互间是叠韵的关系(第三人称)。

三、第一、第二人称相配关系:吾、余、予——汝/我——尔/卬——若/台——而(乃是而的变体)/朕——戎

四、人称代词历史变化:(重点)

(一)上古时期: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区别:1.“吾”与“我”的分别:

“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2.“汝”和“若”没有什么分别。

3.就现有的史料观察,还看不出“汝”与“尔”的分别。

4.“卬”、“台”、“戎”比较少见。

5.第三人称的情形比较单纯。“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就是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用“他”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语。)

6.“彼”可以用于主语,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

7.“其”字在某些情况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语。但是,实际上它仍然是处于领格。

8.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汝“朕”、“予”(余)、“台”、“卬”,但是,“我”、“吾”、“尔”、“汝”(女)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

9.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于单复数。

(二)中古时期:

填空1.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的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寒山诗《东家》:“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p)

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是,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了。到了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语的情况。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3.“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至于主语,则出现在南北朝以后。

填空4.“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唐代继续使用着。“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壻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广州:渠(佢)。客家:渠。

5.“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写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

6.“我”、“你”、“渠”(由“其”变来的)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时代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没有产生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问题,第三人称除“渠”外产生了新形式。从中古时期起,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个形式(在某些结构里“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称在中古时期起了两大变化: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

(三)近代时期:

填空1.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的产生。

在书面语言中,“们”在最初写作“满”。后来写作“瞒”、“门”、“们”。

大约在第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懑、满、瞒、门、们)

2.《左传》:吾侪。汉代以后:属、曹、等、辈。

3.区别:“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实义,而且没有成为形尾。

4.看来“们”字也经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单纯表示复数,只简单地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特别是有关人伦方面)的词尾。“懑”、“门”、“每”不表示复数的例子,在宋元词曲中很不少。

5.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四)现代汉语:1.“他”、“她”、“它”的分化。(年)2.“它们”的应用。

简答题五、人称代词的礼貌式:(重点)

不用人称代词————用名词。

称人则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

先秦时代的五种礼貌式:(重点掌握)

1.自称不用“余”“我”等,而用自己的名。如: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如: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3.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榖”等。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4.以地代人,作为尊称。如: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5.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如: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

6.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在老师面前称同学称名。(结合《论语》以及《古代汉语》有关文选。)

第七讲:第三十六节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重点)

二、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和“那”的来源:

填空1.“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如:这个修行是道场。

2.朱骏声、吕叔湘等认为“这”来源于“者”。王力认为“这”来源于“之”。(“之”和“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读音的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相混了[声调微异],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这”(這)本音彦,是“迎”的意思,为什么被借用来作指示代词,还是一个谜。)

填空3.“那”在唐代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

4.“那”字的来源可能是上古的指示代词“若”或者“尔”,“尔”应用更广泛,来源于“尔”的可能性更大。

三、关于“这么”和“那么”:

1.“这么”和“那么”的出现可以说是很晚的事,但是我们还没有研究清楚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年代。

2.在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产生之前,在唐宋时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大致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箇”、“如许”、“尔许”、“宁许”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页,-页)

3.“恁么”在唐宋人的语录里出现,最初既可以表示“那么”,又可以表示“这么”。在宋元的词曲里,“恁么”只写作“恁”(有时候作“惹”),或者在“恁”字后面加个词尾“的”。到了《水浒》里,“恁的”又写作“恁地”。

简答要举例四、疑问代词的分类:

1.禅系(指人)

(甲)主语、宾语:谁(偶然用于定语)(“谁”的另一形式:“畴”)如:吾谁欺?欺天乎?

(乙)主语(常用于选择):孰(不能用于宾语,可指无生之物)如:师与商也孰贤?

2.匣系(指物):何、曷、胡、奚如:此何怪也?/子奚不为政?/

3.影系(指处所):恶(乌)、安、焉如;恶往而不暇?

五、疑问代词的发展:

1.“孰”字主要是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2.“何”字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用为状语,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

3.“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用于宾语的比较少见,“曷”“胡”用于宾语的更是个别的情况。它们通常只是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

4.指物的“何”“奚”又可以兼指处所。

5.就先秦的情形来说,“恶”“安”“焉”,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曷”“胡”“奚”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这类“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焉得”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

6.“底”从南北朝时期出现,到唐代用得更普遍。意义与“何”相同。

7.“什么”在唐代产生,也写作“是勿”。但是一般总只是写作“什么”、“甚么”、“甚末”,或者单写一个“甚”字(“甚”是“甚么”的合音)。《集韵》:“不知而问曰‘拾没’。”

8.“遮莫”又写成“者么”、“者末”、“折莫”等。意义为“什么”。

9.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产生了“怎”字,同时产生了“怎生”、“怎么”(怎末)、“怎的”等。“争”(“怎”的前身)的产生时代在第八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来源还不清楚。

10.和“争”差不多同时的还有个“作么生”。也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语录里用得很普遍。

11.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年代,还写作“那”(和指示代词“那”字同一写法)疑问代词“那”的产生时代早于指示代词的“那”。

12.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比“什么”和“争”都早得多。大约在汉末就产生了。到了唐代,已经用得很普遍了。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自上古的“安”和“焉”。

六、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接读代字(即一般所谓关系代词)。

“者”、“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它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七、参考资料: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年7月。

第三十七节动词的发展(重点)

一、上古汉语动词的前加成分:1.爰、曰、言2.聿(又作“遹”)

二、上古汉语动词的后加成分:(也像语气词)1.思、止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现存动词词尾“得”:真正的词尾“得”字是在唐代产生的,这个时代,词尾“得”字已经有了两种性质。一种是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另一种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

四、形尾“了”: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不过,这时候,这种“了”字很少见的。在宋代,这种真正的形尾“了”已经逐渐多起来了。

五、形尾“着”: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形尾“着”在宋代已经存在了。但是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

六、形尾“了”、“着”的分工: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七、其他形尾:1.过:“行为成为过去”。唐代已经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了起来。

2.起来:“开始貌”。大概元代产生。

3.下去:“继续貌”。由于“起来”的类化。起源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

第三十八节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重点)

一、形容词的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1.其、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二、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1.如(?ǐɑ)、若(?ǐɑk)、然(?ǐan)、尔(?ǐa)、而(?ǐ?)、耳(?ǐ?)等。它们都是一个词的变形。

2.“如”“若”“尔”在上古时期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

3.“然”字的寿命最长。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在前面的形容词已经可以用叠音了。

三、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的历史:

填空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先见于唐代禅家的语录。

2.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3.在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是和“底”字同一来源。

5.在书面语言里,“底”改写作“的”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话本是经过元人改写的。所以“的”字的应用,实际上是元代以后的事。

五、否定副词“弗”、“勿”的用法:

1.“弗”与“勿”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

2.“不”与“毋”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

3.“弗”、“勿”与“不”、“毋”的区别: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弗”与“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与“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地带着宾语地。

4.图示:

否定意义类型

外动词能否带宾语

一般性否定

禁止性否定

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外动词经常带宾语

毋(无)

4.“毋”和“无”同音。5.直到汉代,就一般说,还保留着上古“弗”“勿”的用法。

六.“莫”用法的变化:

1.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现代汉语的“没有什么”、“什么也不”。但是,“毋”“勿”在上古同属明母,“毋”和“莫”又是鱼铎对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和“毋”“勿”合流了(当然“毋”和“勿”更是混同了)。

2.这个“莫”字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虽然北京话里很少用它了,但是就整个“官话”区域而论,它还是很占势力的一个副词。

七、关于“相”:1.性质:指示性副词。(《马氏文通》:代词;刘复《中国文法讲话》:副词。)

2.在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

3.特殊情况:第一,从词汇意义说,“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第二,从语法作用说,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内动词。这样,“相”字也丧失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

第三十九节介词和连词的发展

一、“於”的发展:如果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者,就只能用“於”,不能用“于”。第一,“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往往用于比较级)。如:青於蓝。第二,“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如:生於节用裕民也。结论: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用“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

五、所以:两个词。表示工具,也可以表示原因。真正连词“所以”的产生,最可靠的证据是“所以”后面有主语。杜甫:“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六、“而”的发展:填空“而”字的基本职能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联事物,“而”联行为或性质。

第四十节构词法的发展(重点)

一、复音化及其原因:

1.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

大题(10分,要具体论述)2.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音节的有限性与造词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最根本原因)语音的简化加速了这一矛盾。第二是外语的吸收。上古外来语如“琵琶”、“葡萄”、中古外来语“菩萨”、“罗汉”,近代外来语“鸦片”。第三,精确表达意义的需要,单音词义项多,不利于表达意义。第四,韵律的要求。以“二”为主,用“一”调节,诗经以“二二”为主。

二、复音词的历史状况:

1.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

2.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3.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的优势。

三、汉语复音词的构成:1.连绵字。2.词根加词头、词尾。(派生词)3.仂语的凝固化。(合成词)(注意:双音词的产生不一定必须经过仂语凝固的阶段,有些天生就是合成词。)

第四十一节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重点)

一、系词定义:1.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2.来源于逻辑学。3.不能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系词。(有时候用作代词、有时候用作形容词、有时候用作副词表示强调。)

二、上古汉语的判断句:

1.……者,……也如:夫天者,人之始也。

2.……者,……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3.……,……也如:百里奚,虞人也。

4.……,……如:荀卿,赵人。

五、系词的来源与发展:1.“是”字是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系词的。

填空2.产生的时间: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出叶。(《论衡》)

3.中古时期普遍使用。标志:第一,它摆脱仂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中古时期例证补充:《颜氏家训·勉学》:“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

第四十二节词序的发展(重点)

到了先秦时代,主动宾结构的三种情况:1.完全抛弃了旧形式,仅仅留下若干残迹。2.完全保留着旧形式。3.旧结构和新结构同时存在;这种情况最明显地表现在否定句地代词宾语上。

五、宾语后置的发展:

1.到了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结构逐渐发展出来了。“采之欲遗谁”“从何往哉”。

2.至于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到了汉代,后置的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诸侯莫违我”

3.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得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第四十三节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一般了解)

名词解释:致动: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如:“将以愚之”。意动:就意义上说,并不能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四十四节名词的关系位(一般了解)

名词解释

一、关系位定义:.凡名词(或名词词组),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所凭藉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如: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就叫做关系语。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第四十五节句子的仂语化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一、句子的仂语化:结构复杂的句子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丧失交际功能。

古代汉语常见的两种句子的仂语化:1.在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介词“之”字,使它变为名词性仂语。

例如:“贤者之治国”“人之生也,与忧俱生。”2.在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所以”,使它变为名词性仂语。1)表示凭藉:“是其所以为灵公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表示原因:“此吾所以不受也。”

第四十六节使成式(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发展(重点)

名词解释一、使成式的定义:使成式是一种仂语的结构方式。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语中表示出来。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如:乃激怒张仪。

四、使成式的产生的时间以及演变: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第四十七节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名词解释一、定义: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如莫把杭州刺史欺。

二、处置式的产生与发展:处置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之间(隋唐之际)。到了中、晚唐以后,“把”字用于处置式的情况更加普遍起来。

第四十八节被动式的发展(重点)

一、被动式分类:1.标志被动式。2.概念被动式。

二、被动式的产生和发展:

1.在远古汉语里,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当时的被动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于”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外动词放在“于”字的前面。E.g物物而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第二类是“为”字句(沿用到汉代)用“为”字作为助动词,“为”字和被动词的中间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这个名词所代表的的是施事者。E.g不为酒困。

第三类是“见”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用“见”字作为助动词,“见”字和被动词的中间不能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E.g出必见辱。

2.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文言文被动句的正常格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填空3.“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中古时期,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施事者),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为……所”式。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到了第四、五世纪就更多了。“被”字句带关系语为现代汉语的“被”字句奠定了基础

三、“被”字意义的演变:1.被,寝衣也。2.覆盖。3.蒙受,遭受。

四、“被”语法化为被动标志的历程:1.受到助词“见”的类化。如:忠而见疑,忠而被谤。2.受到介词“于”、“为”的类化。3.“被”第一步变为助词,接着又变为介词。

第四十九节递系式定义:1.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联系,就是把谓语联系在主语的后面;但是有时候,一个句子里可以包含两次联系,而第一词联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联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我们就叫做“递系”式。2.实质:兼语式。

第五十节语气词的发展(重点)

填空三、陈述语气词:“也”与“矣”:

填空四、疑问语气词:

上古汉语的疑问语气词:纯粹传疑:乎纯粹反诘:哉要求证实:歟(與)、耶(邪)

选择性疑问:乎、与、邪

填空五、“吗”“呢”的来源:1.“吗”的较古形式是“麽”。“麽”应该是从“无”演变来的。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画眉深浅入时无?

2.“呢”的产生比“麽”晚得多,它的来源也颇难确定。“呢”的出现时代似乎也应该推到元代。

六、总特点:汉语语气词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的语气词全部都没有流传下来,“也”“矣”“乎”“哉”“与”“耶”之类,连痕迹都没有了。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2.近代汉语还有一些新兴的语气,如祈使语气,用语气词“吧”(罢)。

第四章词汇的发展第五十四节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重点)

二、名词里的基本词汇:

1.自然现象的名称。先秦的“阳”字早已有了“日光”的意义。但是,“太阳”二字连在一起是汉代的事,那是“太阳”的“阳”是“阴阳二气”的“阳”。“太阴”在最初并不专指“日”,而是指极盛的阳气,或这种极盛的阳气的代表物。在唐代,“太阳”只是“日”的别名。

填空2.肢体的名称。多数的关于肢体的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它们在上古显然是独立的基本词。

“颈”字在最初大约是指脖子的前面的部分。《广韵·清韵》:“颈在前,项在后。”“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

“脸”字出现较晚。《说文》没有“脸”字。到第六世纪以后,“脸”字才出现。不过,当时“脸”只有“颊”的意义,杜牧诗: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汉代已有“眼”字。但战国以前是没有“眼”字的。战国时代也还少见,汉代以后才渐渐多见。“眼”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指眼球。

“牙”字起源很早,《诗经》时代就出现了。《本草纲目》:“两旁曰牙,中间曰齿。”

“脚”本义是“小腿”。到了中古,“脚”在基本词汇中已经代替了“足”。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

填空:“皮”字在先秦却是专指兽皮来说的;兽的皮叫做“皮”,人的皮叫做“肤”,分别得很清楚。到了汉代,“皮”字才用于人的皮肤。

2.亲属的名称。“姐”是“姊”的古音残留。

第五十五节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重点)

一、借词和译词1.借词:连音带义——音译词。2.译词: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意译词。

二、来源:1.国内各族。(南北朝时期、元代、清代)2.国外。

填空:三、来自国外:

1.西域的借词和译词。玻璃、苜蓿、葡萄

2.佛教的借词和译词。现在、因果、禅、般若、伽蓝

东汉汉明帝时期——蔡愔,西域僧人摩腾。竺法兰(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

3.西洋的借词和译词。铁辙、银馆

明清之际,我国开始了和欧洲的交通,西洋的传教士和商人陆续来到了中国。

第五十六节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一般了解)

二、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特点:1.尽量利用意译。2.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第五十七节同类词和同源词(一般了解)

一、定义:1.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2.同源词:主要是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亲属关系。

第五十九节词是怎么样变了意义的(重点)

一、引申: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说明的。如:朝:早上——朝见。

二、词义的变迁:(要求学生能结合词义的古今意义论证)

1.词义的扩大。江、河

2.词义的缩小。瓦、谷

3.词义的转移。脚、涕

《汉语史》复习提要

一、填空:

1.《_____________》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特别是语法学的开端。

2.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是__________所著的《方言》。

3.普通话以___________语音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

4.清代学者对于先秦古韵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们主要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____________》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____________。

5.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词。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斤”等,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如“个”、“双”、“枚”。

6.汉语属于________语系。

7.现代普通话平声分为_______平和_______平。周德清的《__________》是将平声分为阴阳的第一部韵书。

8.“个”字只是____的单位。

9.“张”本来的意义为__________。

10.______是文字的笔画姿态,_________是文字的结构方式。

11.中国最古的词典《尔雅》是按照意义分类的,共分为十九章,其中研究语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章。

12.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人称代词“渠”字始见于《_________________》。

14.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___》,全书分成______部,共收______个字。

15.语言的发展是经过________的逐渐积累,__________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16.陆法言的《_______》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7.“涕”在上古是“_________”的意思。鼻涕在上古叫做“_______”不叫做“涕”。

18.第三人称代词“他”起源于__________。

19.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___的阶段,第二阶段是______的阶段,第三阶段是_________的阶段。

20.大致说来,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______文字,第二类是_____文字。

21.使成式产生于_________、逐渐扩展于_________、普遍应用于___________。

22.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_______法,第二是_____法。

23.汉语中来自国外的借词和译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24.汉语史是关于____________内部规律的科学。

25.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___________;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____________。

26.到了中古时代,第三人称代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形式。

27.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联_________,“而”联______或_______。

28.所谓“四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9.说文之学,以清代为最盛。最有名的是说文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最早模仿《尔雅》的著作是魏代张揖的《_________》。

31.《广韵》共有________个韵。但如果除了声调的分别不算,就只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

32.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_______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______声。

33.“这”字在唐代出现,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______”、“________”。

34.“双”和“两”的区别:“两”字指______________,“双”字指_________________。

35.疑问语气词表纯粹传疑的是________,表纯粹反诘的是_________,表要求证实的是______和_________。

36.递系式的句子结构又称_____________。

37.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______字的产生。

38.______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改革。

39.当行为单位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之点:___________一般是在名词的前面,___________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40.上古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_______字句,第二类是_____字句,第三类是“见”字句。

41.《切韵》时代,云母(喻三)仍属______母。

42.从中古到近代,除了次浊_____、______、______之外,所有的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

43.现代ts,ts‘,s有两个来源,大部分的字来自_______________;小部分的字来自____________。

44.现代声母/?/来自中古的________母。

45.就单位词与其他词类配合的情况来看,单位词可分为两种:指称事物单位的和指称_______单位的。

46.形容词词尾“的”字的较早形式是_______字,首见于____代禅家语录。

47.“吗”的较古形式是“麽”(么)。“麽”应该是从“_______”演变来的。

48.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系,分别是指____、指______、指__________。

49.《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其实“行”的原始意义是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汉语史的分期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的。

2.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3.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改革。

4.浊音清化中的浊音指的是全浊。

5.词尾“头”字的产生在六朝。

6.文字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7.《尔雅》的字和后代字典排列顺序相同,都是按部首排列。

8.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意思是上古没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

9.“阿”这个词头是在上古末期产生的。

10.明代的梅膺祚《字汇》有个部首。

11.上古汉语的“再”字和现代汉语里的“再”字,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上古的“复”相当于现代的“再”,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

12.我们可以参考语音特点给汉语史分期。

13.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在宋代已逐渐多起来。

14.“被”字句是在汉代普遍应用起来的。

15.量词“个”字原来只是竹的单位。

16.《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是王念孙的主要著作。

17.现代声母/t/来源于中古的t(端)母和d‘(定)母的仄声字。

18.在上古汉语里,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

19.上古汉语动词和名词一样,也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最常见的是“爰”、“曰”、“言”三个字。

20.凡是用“於”的地方都可用“于”,但能用“于”的地方并不一定都能用“於”。

21.现代汉语的-n尾韵来自中古的-n尾韵和-m尾韵。

22.可以根据文字发展规律和特点给汉语史分期。

23.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

24.“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

25.汉字字体发展史上,草书比楷书早产生。

26.一个比较谨慎的说法,词尾“儿”字应该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

27.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28.“鸡子”的“子”是词缀。

29.“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

30.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变化得最快。

31.战国以前,只有“首”没有“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

32.“皮”字在先秦专指兽皮,人的皮叫做“肤”。

三、名词解释:

1.如字

2.读破

3.叶音

4.关系语

5.致动用法(使动用法)

6.意动用法

7.同源词

8.同类词

9.成语

10.典故

11.十六摄

12.句子仂语化

13.双声

14.叠韵

15.小学

16.语文学

17.小学四大名著

18.引申

四、简答或论述题:

1.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图表示并说明。

3.浊音清化的规律是什么?

4.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请举例说明。

5.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现代汉语中的零声母来源于中古的哪些声母?

7.研究汉语史有哪些材料?(列举五种以上)

8.简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9.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

10.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些应用范围转变了,请举例说明这些变化。

11.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12.简述上古汉语中“吾”和“我”的区别。

13.零声母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

14.简述“者”与“所”的区别与联系。

15.简述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

16.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17.论述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主要原因。

18.词义的变迁一般有几种情况?请结合古今词义的演变举例说明。

19.现代北京话?,?‘,?的两个来源是什么?

.《广韵》(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VIP专享文档-05-页

第一讲绪论

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⑴何谓汉语史?

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

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

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语义研究阶段

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这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

《方言》

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成都人扬雄作,原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内容包括古语、今方言(汉代方言)和共同语(通语、凡语)。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例如《方言》卷一: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1)

受《方言》影响的著作,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钱大昕《恒言录》六卷、郝懿行《证俗文》十九卷等,主要是从古籍中收集材料以印证当代俗语,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

旁编排的字典。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

都是继承说文的。全书收个单字,个重文(异体字),归入个部首

进行解释。唐宋以来,《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

《释名》

东汉刘熙著,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分类略同《尔雅》也采用“释×”或“释××”的篇名,后人有的称之为《逸雅》。刘熙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探寻语义的来源。例如:

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火,亦言毁也。物入其中皆毁也。

可见,“声训”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解释的一种释义方法。

词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诗经》的毛传、郑笺,《尚书》孔安国传、《三礼》郑玄注、《左传》杜预注、《论语》何晏注、《孟子》赵歧注、《国语》韦昭注、《公羊传》何休注、《谷梁传》范宁注、《尔雅》郭璞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近人的词义研究专著重要的有张相《诗词曲语辞语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二)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

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共分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上得到解释。

此外,后世的韵书还有明代乐韶风,宋濂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兰茂的《韵略易通》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三)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太平天国(19世纪)

什么是汉学和朴学?什么是汉学家?

主要研究成果:

官书:《康熙字典》陈廷敬等编,部首。

《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的复音词和短语。

《骈字类编》主要收集双音词。

《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收集经、史、子、集的各家注解。

《说文》研究(文字学):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语义学(即训诂学):

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王氏父子的最大优点是不以《说文》出发,不拘泥于字形,一切以语音为准,即采用”以

声求义”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朴学殿军。同其弟子黄侃一起被后人称为“章黄学派”。主要著作《文

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

古音学: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

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

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

无舌上音”。

古文字学

金文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名原》

甲骨学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语法学

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清代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

语法学著作。

思考题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

第二讲汉语史的研究根据及方法

一汉语史的根据

1.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研究汉语语音史材料有哪些?研究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的材料有哪些?

2.前人的研究成果

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

外语借词包括借入和借出:

汉语里的古奉母字,现代日语吴音都读〔b〕(並母),像“肥”〔bi〕、“妇”〔bu〕、“饭”〔bon〕;古微母日语吴音都读〔m〕(明母),像“武”〔mu〕、“微”〔mi〕、“万”〔man〕,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轻唇音”的说法.

古汉语也从外语里借过来一些词.例如“印度”,梵语原音为“indu”或“Hindu”,汉代张骞通西域,译作“身毒”,六朝时译为“天竺”,唐代译为“印度”.“竺”和“毒”、“度”音相近,“竺”知母,“毒”、“度”定母,可以证实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

汉语偏正式复合词的构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树”、“蝗虫”、“鳝鱼”.清代学者俞樾指出,上古汉语有一种“大名冠小名”的构词法,如“鸟乌”、“草芥”、“鱼鲔”.汉台语里恰恰有类似的构词法.如云南罗平侬语的“李子”〔maman〕、“桃子”〔mata:u〕、“石榴”〔masa:n〕,其中〔ma〕是果类大类名.这就给俞樾的说法提供了有力旁证.

4.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的证明;“知、诛、猪、张”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的证明.广东话“急”念〔kép〕、“月”念〔jyt〕,“握”念〔ak〕正是古汉语入声有辅音韵尾〔-p〕、〔-t〕、〔-k〕的证明.

古代地名和人名也往往保存古音,如山东“费县”的“费”旧读bi,西藏的“吐蕃”旧读“bo”,广东的“番禺”旧“pan”,《左传》“是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逢”旧读“pang”,都保留重唇音。

现汉方言对于词汇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些古词古义,现代普通话已经不用了,却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来。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里制成的长方形土块,古代叫做“墼”(ji)。东汉许慎《说文·土部》:“墼,未烧也。”。现代普通话只叫做“土坯”,河北张家口一带方言仍叫“土墼”。再如,略微斜着眼睛看,上古叫做“睇”(di)。现在广东话“我咁样睇[tai]”,词义有所扩大。

二、汉语史的研究方法

㈠研究汉语史,首先应把握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

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3.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辨认语言的发展方向

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

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

㈡历史比较法

最初叫比较语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以探索语言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印欧系语言的研究基础上诞生的。

十九世纪初,欧洲的语言学家发现在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中回呈现出有规律的语音对应对系.例如:

德语英语

妻子weibwife

小牛kalbcalf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b和f的对应规律。

德语英语

舌头Zungetongue

十Zehnten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z和t的对应规律。

德语和英语在语音上具有这些成系统的对应规律,绝对不是偶然的。说明两者具有共同的来源,两者之间具有亲属关系。语言学家据此建立德语和英语的亲属关系,它们同属日尔曼语系。

历史比较法也有自己的缺点:一不能联系社会的发展来研究;二不能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此外,还有归纳法、统计法、实证法、探源法、转换法、推演法等。

归纳法,即从许多语言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研究方法。这是汉语研究中应用最广又比较可靠的方法。段玉裁的古音十七部是归纳《诗经》用韵的结果。

思考题:

研究语言史的根据有哪些?研究汉语史应遵循哪些原则?什么是“历史比较法”?主要缺点是什么?

第三讲汉语的亲属及汉语的历史分期

一汉语的亲属

1、什么叫亲属语言?

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就把它们叫做亲属语言。

2、什么是语系?

语系是从语言历史的角度研究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假设,是将语言之间的关系比作和家族关系相似的谱系关系的一种模式。根据语言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把有关的语言归入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这样一种分类的层级体系之中。

3、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究竟包括哪些语族和哪些语言?系属怎么划分?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以我国学者李方桂为代表,另一种以美国语言学家白保罗为代表。

王力对汉藏语系的划分:

汉语和汉藏系诸语言的亲属关系:

一、语音方面:

声调是音位的组成因素,这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汉藏语系所有的语言都具备声调;绝大多数的语言具有辩义的声调。

大多数语言具有--m,-n,-?韵尾,并且还有-p,-t,-k韵尾和它们作十分整齐的配合。

二、语法方面

形尾和词头、词尾不丰富,构词词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

大部分的汉藏系语言(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汉台语群)都具有单位名词。

汉语和侗傣语、暹罗语、越南语等的关系较近,和藏语、彝语、缅甸语等的关系较远。也可从语音、语法两方面看出:

语音方面:

汉台语群大多数语言具有-m,-n,-?韵尾,并且和-p,-t,-k韵尾配合整齐。而藏缅语群里的语言则没有这两种韵尾的相配。

语法方面:

从语序上看,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的结构是不同的:

汉语:我打他

黎语(侗傣语族):hout‘a:ina

撒尼语(彝语族):?ak‘i?d?

汉语和同一语群其他语言的主要差别:

语音方面:同一语群许多语言都有长短音的分别,而汉语没有。

语法方面:汉语以外的其他汉藏系语言,形容词通常总是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的后面,而汉语则相反。

例如:汉语:公牛

哈尼语:nupo逐词翻译“牛公”

汉语:女人

武鸣壮语:xunpa逐词翻译“人女”

词汇方面:

汉台语群里许多语言单位名词已经发展为冠词的性质。例如壮语的“匹马”大致相当与英语的“thehorse”,这和汉语也是不同的.

三、汉语史的分期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主要有两种标准。

吕叔湘先生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至于现代汉语,它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王力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他认为:“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的历史分期。”王力将汉语史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时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即元明清时期)。(自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现代期: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上古期的特点:

①判断句一般不同系词②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

中古期的特点:

①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②处置式的产生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④形尾“了”、“着”的产生⑤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近代汉语的特点:

①全浊声音在北方话里消失②-m尾韵在北方话的消失③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①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②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思考题

1、什么是亲属语言?

2、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

3、汉语史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四讲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历代的汉语语音系统、汉语语音的发展过程以及规律的科学。

20世纪以前,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叫“小学”,音韵学是小学的一个分支,此外还有训诂学和文字学。三个分支中,训诂学产生得最早,先秦时已出现;文字学产生于汉代。音韵学产生最晚,南北朝时才正式建立。

二、反切

汉代以前,还没有科学有效的注音方法,汉代的注释家往往用“急气”、“缓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闭口”、“横口”、“舌头”、“舌腹”等名词解说字音。此外,还用“声近”、“声同”、“读若”、“读如”、“读为”、“读曰”等等说明一个字的读音跟另一个字的读音的关系,实际上往往是说而不明。

到了东汉,反切的方法被创造出来了,标志着字音分析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音韵学进入萌芽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是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可惜早已亡佚。

反切的原理:把反切上字的声母跟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结合,合成一个新的音节,即是被切字的读音。

前提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跟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例如:“冬,都宗切。”“都tu+宗tsu?55→冬tu?55”“号,胡到切。”“胡xu+到tau51→号xau51”

三、声母的概念和分类

(1)声、声母、纽、字母、声类

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简称“声”,又叫“纽”(黄侃古音十九纽)。“纽”即枢纽。宋代等

韵图上称之为“字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清末学者陈澧则称

之为“声类”,他首创“反切系联法”考证《广韵》得四十声类,实际是反切上字的分类。

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小类:

清音中将不送气音与送气音分开,前者为“全清”,后者为“次清”。

浊音中将塞音,塞擦音,擦音与鼻音,边音,半元音分开,前者为“全浊”,后者为“次浊”。

(2)三十六字母(附现代所构拟的隋唐时读音)

七音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

唇音重唇:帮p旁p‘並b明m

轻唇:非f敷f奉v微?

舌音舌头:端t透t定d泥n

舌上:知?彻t‘澄?娘?

齿音齿头:精ts清ts‘从dz心s邪z

正齿:照t?穿t?‘床d?‘审?禅?

牙音见k溪k群g疑?

喉音影○喻j晓x匣?

半舌来l

半齿日?

四、韵母的相关概念

(1)韵、韵基、韵类、韵部、韵摄等。

传统韵书所说的“韵”,即押韵的“韵”。最基本的要求是“韵腹与韵尾”相同。为了便于称呼,近年来音韵学家给“韵腹+韵尾”取一个专名叫“韵基”。押韵的基本要求是韵基相同。韵基(即韵腹加韵尾)相同,并且声调也相同的汉字归为一类,叫做一个韵。韵和韵母是不同的概念。

韵类是指反切下字的分类。即韵母相同(即韵头、韵腹、韵尾都相同)、声调也相同的汉字归纳为一个类,这样的单位叫韵类。韵部是指韵基相同的字的归类。“韵”和“韵部”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逻辑学的术语说,“韵”是指内涵,“韵部”是指外延。韵摄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归纳为16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四等是兼用于韵头和韵腹的概念。等韵图把所有的韵类分属于一、二、三、四等。四等的区别既在于韵腹,也在于韵头。凡是以i为介音的韵类都属于三等韵;没有i介音的韵类分别属于一、二、四等;韵腹为后元音[u][o][ɑ][?]的韵母是一等韵;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作韵腹的韵母是二等韵;前、半高元音[e]作韵腹的韵母是四等韵。一、二等韵属于“洪音”,三、四等韵属“细音”。

传统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

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

以鼻音收尾的韵叫“阳声韵”。在阳声韵中,把收[-m]尾的音节叫“闭口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

五、声调的分类

(1)四声:四声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2)平仄和阴阳:平仄,是诗韵中的重要概念。平,即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阴阳,指声调的阴阳,是以原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清声母字的调类叫阴调类;浊声母字的调类叫阳调类。

思考题:

1、什么是反切?其原理是什么?掌握10个字的反切。

2、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列出三十六字母。

3、掌握下列概念:字母、五音、清浊、韵、韻部、韵类、韵摄、四声。

第五讲上古音系统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之?

-k

职?k

-?

蒸??

支e

锡ek

耕e?

鱼a

铎ak

阳a?

侯?

屋?k

东??

宵o

药ok

幽u

觉uk

[冬]u?

-i

微?i

-t

物?t

-n

文?n

脂ei

质et

真en

歌ai

月at

元an

-p

缉?p

-m

侵?m

叶ap

谈am

一、上古韵部的划分

上古音是指从西周初年到汉末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时间的汉语音系.

王力认为先秦古韵是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侵、冬分开,则为三十部。

韵部划分的依据

上古韵部的建立主要依靠两种材料:一是先秦韵文,特别是《诗经》的用韵;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

古音学家分析《诗经》用韵,用系联韵脚字的方法,确定上古韵部系统。

例如《诗经》里以下一些诗的韵脚是:

《关雎》四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

《芣苢》一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苢、采、苢、有

《葛藟》二章:(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

有)涘、母、母、有系联的结果,“采、友、苢、有、涘、母、子、里、杞、尤、思、之、淇、姬、谋、蚩、丝、丘、期”等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称为“之”部。利用这种系联韵脚字的方法,参照谐声偏旁,就可以归纳出《诗经》的韵部系统。

谐声字即形声字,即一半表示读音、一半表示义类的字。表示读音的那部分叫“谐声偏旁”,也叫“声符”或“声旁”;表示义类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一个著名理论叫“同声必同部”。意思是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现代读音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上古同属“之”部。)比如“诚、城、盛”,“成”就是谐声偏旁,“言、土、皿”是“意符”。

例如《诗·豳风·七月》六章: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其中“瓜、壶、苴、樗、夫”押韵。“瓜”能和“壶、苴、樗、夫”押韵,可见“瓜”字古音应该念得像“孤”;

阳声韵→阴声韵:如“山”字本来是收[-n]的阳声韵[san],可是现代苏州、上海等吴方言,则念成[sε]之类的音,鼻音韵尾[-n]丢失了。

还有:“两”[lia?]→[lia](俩)

“三”[san]→[sa](仨)

阴声韵→阳声韵,如:

“能”字古音念[nai],今音念[n??].

豫东方言里“奶”[nai]也可以念成[nan].

又如“木”字,本为收[-k]尾的入声字,但山西太原方言念成[m??],变成阳声韵了。又如“帖”从“占”是阴声韵字,而“帖”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字,这是阳声韵转化成入声韵。这种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现象,在音韵学上就叫做“阴阳对转”,清人把入声韵归入阴声韵里了。当然,这种变化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上古声母的划分

王力原定上古声母为6类32个,晚年他在《汉语语音史》中增加一个“俟”母,成为33

母,分类如下:

第一类:喉音见k溪k‘群g疑?晓x匣?影o

第二类:舌头音端t透t‘馀d定d‘泥n来l

第三类:舌上音:(中古的正齿音三等)章t昌t‘船d’书?禅?日

第四类:齿头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

第五类:正齿音(中古的正齿音二等)庄t?初t?‘床d?’山?俟

第六类:唇音帮p旁p‘並b‘明m

上古声母分类的依据

1.谐声字汉字80%以上是谐声字,这就为我们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声母不一定相同,所属的声类(指发音部位相同的音类,即五音)却大致相同。例如“高”属见母。“敲”属溪母,“蒿”属晓母,都是牙喉音;“单”属端母,“啴”属透母,“弹”属定母,都是舌头音。

2.异文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诗》作“扶服”《左传·昭公21年》:“扶伏而击之。”《战国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古声母应当相同。

3.读若或读如:《说文·水部》:“冲读若动”。“冲”为澄母。“动”为定母,可见上古舌头、舌上音是不分的。

4.声训《释名》:“邦,封也。”,“马,武也。”“封”与“邦”,“马”与“武”声母相同,古代它们都读重唇音。

三、上古声调系统的研究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的主张。他认为“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2.古无去声。段玉裁主此说。他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

3.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江有诰说:“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为了证明这个不同,他写了《唐韵四声正》。

4.古无上去。黄侃主此说。他说“古无去声,段君所说。今更知古无上声,惟有平入而已。”

王力认为上古声调分两大类,四小类:

平声高长调

舒声

上声低短调

长入高长调

促声

短入低短调

思考题:

1、上古韻部划分的情况及依据。

2、上古声母划分的情况及依据。

3、在上古声调研究方面主要有哪些主张?

第六讲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一、中古音及其代表

“中古音”是指六朝、隋、唐至宋余年历史时期的汉语语音。

中古音以《切韵》反映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切韵》是隋代陆法言所著。但“切韵系统”并不代表隋代都城长安的实际语音,而是代表当时的读书音。

《切韵》成书后,出现了好多种增补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和孙缅的《唐韵》。到宋代,宋真宗又令陈彭年、丘雍等人再度重修,定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切韵》系韵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切韵》系韵书的唯一代表。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把《广韵》当作中古韵书的首要代表。

二《广韵》的声母(35个)

喉音:影o余j晓x匣?

牙音:见k溪k‘群g疑?

舌音:端t透t‘定d泥n来l

知?辙?‘澄d

齿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

庄t?初t?‘崇d?山?

章?昌?‘船d?书?禅?日n?

唇音:帮p滂p‘并b明m

清代以前,多数学者以为三十六字母就是《切韵》的声母系统,直到晚清,著名学者陈澧才真正用《广韵》内部材料去研究《切韵》的声韵系统。他用系联《广韵》反切上字的办法去发现《切韵》的声类,用系联《广韵》反切下字的办法去发现《切韵》的韵类。他所创立的“反切系联法”是对汉语音韵学的重要贡献。陈澧,广东番禺人。著《切韵考》一书。陈澧研究的对象是《广韵》,书名却叫《切韵考》,他说:“《切韵》虽亡,而存于《广韵》。”“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韵》,庶可得其大略也。”他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反切上下字的系联。声母方面系联的基本条件是反切上字的同用、互用和递用。

“同用”例:“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故“冬”、“当”声母同类。

“互用”例:“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为反切上字,故“当”“都”声母同类。

“递用”例:“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都”“当”递相为用,声母同类。

陈澧因为不信三十六字母就是《广韵》的声母系统才创造了系联法,系联的结果证明他的看法很正确。《广韵》的声母系统虽然与三十六字母比较接近,但是差别也很明显。两个系统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1.《广韵》无娘母。

2.《广韵》无轻唇音“非敷奉微”

3.三十六字母的正齿音,据《切韵》反切上字应分两类,即“庄初崇山”和“章昌船书禅”。

4.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据《切韵》反切上字应分两类:“云”类和“余”类,“云”类在《切韵》系统中应归“匣”母。

三《广韵》的韵母

《广韵》总计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韵不等于个韵母。原因有二:一,相配的平、上、去三个韵差别只在声调,韵母是相同的,如“江、讲、降”。二,一个韵内部可能包含两个以上韵母,最多的4个,如“一东”韵有2个韵母,44庚韵包含4个韵母。(见教材63页)。

从上表可知:1、韵共分为61个韵类,个韵母.2、四个声调:平、上、去、入3、入声韵只与阳声韵相配:?:kn:tm:p

韵个韵母反映的实际上是隋代文学语言的韵母系统。由于《切韵》韵部划分过细,一方面诗人苦难遵守,另一方面,汉语韵部系统简化,一些原来不同的音变得同音了,于是诗人按“同用”的变通方法押韵。其中有些韵在隋唐时期已经没有区别了,例如支、脂、之三韵,唐诗往往同用,元音可能都已经变成[i]了。但《切韵》为了保存古音或方音,分立为不同的韵部。所谓“同用”,即某几个邻近的韵,因为元音相同或相近,可以在一起押韵。例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侯)(尤、侯同用)

十三世纪,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得韵.后来又有人并“拯”于“迥”得韵,就是所谓的“平水韵”。从唐到清,诗人用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韵来押韵的。下面是平水韵的韵目:

东董送屋冬肿宋沃江讲绛觉

支纸寘微尾未鱼语御虞麌遇

齐荠霁泰佳蟹卦灰贿队

真轸震质文吻问物元阮愿月

寒旱翰曷删潸谏黠先铣霰屑

萧筱啸肴巧效豪皓号

歌哿个麻马祃

阳养漾药庚梗敬陌青迥径锡蒸职

尤有宥

侵寝沁缉覃感勘合盐琰艳葉咸兼陷洽

左边的竖行是“东董送屋”四个韵目表示韵和声调:东—平声韵,董—上声韵,送—去声韵,屋—入声韵。横行代表声母。它没有直接标出声母的名称,而是用五音和清浊来表示。共六大栏:

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音齿(半舌、半齿)。图中小格里的汉字是音节代表字。每个汉字所处的地位,是由它的声、韵、调决定的。找到某个汉字的位置,就能分析出它所代表的这个音节的声、韵、调。空白圆圈表示这个音节没有字或不能相拼。每一方格排四个横行,这是按四等分的类。自上而下依次为一、二、三、四等。用现代语音学来分析,“等”是从韵腹和韵头两方面为韵母分的类。凡是以[i]为韵头的都属三等韵,没有[i]韵头的分属一、二、四等,其中以后元音[u]、[o]、[ɑ]、[?]作韵腹的是一等韵,以低元音[a]、[?]、[?]作韵腹的是二等韵,以前、半高元音[e]为韵腹的是四等韵。

思考题:

1、《广韵》的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有哪些区别?

2、《广韵》有多少韵?多少个韻类?多少个韵母?

3、什么是“平水韵”?

4、十六摄的名称是什么?

第七讲汉语声母的发展

一、轻唇音的产生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四个声母。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他说:“凡轻唇音者,古皆读为重唇。”意思是说,凡后代发轻唇声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读为重唇,他根据以下几方面材料证明这一点:

1.异文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门水”。

2.声训如“负,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

3.读若如《说文》“娓,读若媚”。《周礼》注引郑司农云:“纷,读若豳”。

4.直音如“苻音蒲”、“闽音文饰之文”、“蔓音万”、“繁音婆”。

5.反切如“冯,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

钱氏“古无轻唇音”的结论是可信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谐声字、方言、外语借词中得到证明。

谐声字:

从“甫”得声的字:“浦、匍、捕、铺”为重唇,“辅、黼”为轻唇;“畐”声的字:“逼、偪”为重唇,“福、辐”为轻唇;“非”声的字:“排、徘”为重唇,“诽、菲”为轻唇。

方言:

在厦门方言的白话音里,许多轻唇字仍然读为重唇音。

非母:风、斧、分——p敷母:藩、蜂、讣——p‘

奉母:饭、房、冯——p帆、浮、缝——p‘

微母:未、尾、无——b问、物、晚——m

外语借词:

从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译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轻唇音读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译为“浮屠、佛”“浮、佛”都是轻唇音字,古人用它们来翻译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为它们在古代都读重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守温三十字母里唇音也只有一类,到三十六字母里才明确地分为轻唇音、重唇音两类。那么,轻唇音产生于什么时候呢?笼统地说是产生于唐代.具体说,从初唐到中唐轻、重唇声母有分化的趋势,晚唐以后才彻底分化。

分化的情况是这样:

帮[p]

帮[p]

非[f](合三)

滂[p‘]

滂[p’]

敷[f‘](合三)

並[b]

並[b]

奉[v](合三)

明[m]

明[m]

微[?](合三)

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为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后来一律变成了轻唇音。

到了十二、三世纪浊音清化的时代,奉母[v]变为非母[f];而读送气的敷[f’]是根本不存在的,与非[f]母没有区别,[f]是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分,也就是说,帮[p]和滂[p’]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来后都读非[f]。这样一来,非敷奉合流了;同时,微母由?变为v。由此看来,现代普通话的p、p’、m是从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帮[p]、滂[p’]、明[m]来的,现代的f是从中古合口三等的帮[p]、滂[p’]、並[b]来的。

二、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这个问题也是钱大昕提出的。他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一直被认为是上古声母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

“古无舌上音”是指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它们在上古应归入“端”、“透”、“定”。钱氏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清代读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钱氏所举的例证,有读若、反切、异文、声训等方面:

读若:《说文》:“冲,读若动”,

反切:《书》:“惟予冲人。”《释文》:直忠反。

异文:《诗》“蕴隆虫虫”,《尔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韩诗作“烔”,音徒冬反,是“虫”与“同”音不异。

声训:《诗》“陟其高山”笺:“陟,得也。

钱大昕对于“古无舌上音”的论证是可信的,谐声字和现代方言里可以提供更多地证明:

谐声字

端知:都猪 點沾透彻:汤畅他池定澄:途除涛筹同声符的字表现出“知、彻、澄”和“端、透、定”相通。

现代方言

厦门话,许多舌上音读作舌头音:

知张竹——知母,念[t]彻痴抽——彻母,念[t]澄直丈——澄母,念[t]

到了唐代,舌上音从舌头音分化出来,分化的情况是这样:

端[t]端[t](一、四等)答打多

知[t](二、三等)折卓知

透[t’]透[t’](一、四等)他拖贴

彻[t‘](二、三等)耻抽畅

定[d]定[d](一、四等)度达地

澄[‘](二、三等)择郑除

舌上音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原因,是由于韵母的不同,即受韵头i和e的影响。一四等字保持舌头音不变,二三等字受介音影响分化成舌上音.声母受了舌面元音的同化,本身也就变成了舌面辅音

三、匣母[?]的分化

上古音中,匣母[?]从汉以后分为匣、云两类,从晚唐开始,云又和上古的余(以)母合并为喻母。即:

匣〔?〕<(一二四等)-匣〔?〕

(三等)-云〔?j〕

余〔dj〕(四等)-以〔j〕>喻〔j〕

“云”母即“喻”母的三等字,所以“云”母又称“喻三”。“余”母是“喻”母的四等字,所以“余”母又称“喻四”。曾运乾先生在他的著名文章《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论点,前者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后者仍有不同看法。曾先生证明“喻三归匣”的例子如:古读“于”如“乎”,古读“域”如“或”,古读“王”如“皇”等。曾运乾“喻三归匣”的结论是可信的。不仅上古音云(喻三),匣合一,就是在《玉编》和《经典释文》中云、匣的反切也还没有分开。

除了曾先生所举的古读的例子之外,谐声字、现代方言也可以为证。例如:

谐声偏旁属“云”母而被谐字属“匣”母:云魂爰缓

被谐声属“云”母而谐声偏旁属“匣”母:完院华烨

同一谐声偏旁而中古分属“云匣”两母:垣桓运浑

现代粤方言广州话合撮两呼的“云匣”两母的字相混:圆玄越穴

“云匣”分化的原因,是由于最高部位的韵头i影响到声母?的失落,同时这个i更加高化,变为辅音j加韵头i。到晚唐,云(喻三)和余(喻四)逐渐没有区别,到宋代就完全合而为一了,并为喻母.

四、浊音清化

浊音清化的规律是:

1.如果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上、去、入)变为不吐气的清音。

(甲)平声(吐气)

b—p’婆排培旁d—t’台桃头谈

(乙)仄声(不吐气)

b—p罢败抱病d—t大特道淡

(丙)入声变阳平(不吐气)

b—p拔渤白别d—t达敌独夺

2、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例如:

v—f(平)肥凡坟房(仄)吠犯愤父

r—x(平)和孩胡红(仄)害汗恨后(入变平)活

五、中古到现代声母的发展

《切韵》35个声母反映的是隋唐以前(九世纪以前)的语音系统,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北宋以来(十二世纪以前)的声母系统。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唇音分化为重唇和轻唇两类。

2.庄系和章系合流了。(合为照穿床审禅)

3.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余母合流。(合为喻母)

到了元代(十四世纪)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十四世纪的中原(北方)共有二十五个声母:(《史稿》24个,页.《汉语语音史》25个;目前音韵学界对《中原音韵》的声母分类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较普遍的看法是21.见林焘,耿辰生《音韵学概要》)

舌根音:k(见)k‘(溪)x(晓)

舌尖中音:t(端)t’(透)n(泥)l(来

舌尖前音:ts(精)ts’(清)s(心)

舌面前:t?(照)t?(穿)?(审)r(日)j喻

舌尖后:t?(纸)t?(齿)?(史)?(耳)

双唇音:p(帮)p’(滂)m(明)w(吴)

唇齿音:f(非)v(微)

到了十五世纪,北方话的声母变为20个。明代兰茂《音略易通》(年)中有一首字母歌叫《早梅诗》代表20个声母: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t)(f)(p’)(ts)(m)(x)(n)(o)(t?)(k’)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p)(s)(v)(?)(k)(t?)(ts’)(t’)(?)(l)

《早梅诗》与《中原音韵》的25个声母相比较,《中原音韵》所有而《早梅诗》所没有的是()四个声母,这四个声母后来变为()。《中原音韵》里的j、w变为零声母。拿《早梅诗》的二十个声母与现代北京话相比较,十五世纪北方话所有而现代北京话所没有的只有一个声母v;十五世纪北方话所没有而现代北京话所有的,也只有三个声母,即(jpx)。可见,至少在十四世纪,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就已经奠定了基础。

附现代汉语普通话22个声母〈太平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ts)(o)(t)(n)(m)(t)(p)(t)(f)(l)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ts’)(r)()(k)(s)(t’)(p’)(t)(k’)(t)(x)(t)

思考题:

1、什么是“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古无舌上音”?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3、汉语普通话声母浊音清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第八讲汉语韵母和声调的发展(教材第21、29节)

一、近代韵母系统

1、近代音

指十四世纪以来汉族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它以中原(河南一带)语音为基础。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研究近代语音的主要依据。

2、《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中原音韵》有十九韵部,只有阴声韵和阳声韵,没有入声韵。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

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

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

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侵寻十八盐咸

十九廉纤(教材页)

3、《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二、韵母的发展

上古《诗经》30韵部

中古《广韵》95韵部(61舒声韵34促声韵)

近代《中原音韵》19韵部

这之间,韵部有分有合,也有转移。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个韵部系统大大简化。

1、韵尾的发展

表现在两方面:(a)-p、-t、-k尾的消失;(b)-m尾的消失。

(a)-p、-t、-k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闭音”,即只把双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闭就完了,并不让气流冲出来,听起来很紧促。所以带这种韵尾的音节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节;音韵学上称之为“入声韵”,又称“促声”;与此相对,其他各种音节听起来舒缓,所以又称“舒声”[-p]、[-t]、[-k]韵尾何时消失的呢?

元代黄公绍的《古今韵会》(年以前)已经没有收[-p]尾的入声字了。到了十四世纪,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年)时,入声就完全消失了。这说明,十四世纪(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话里,韵尾[-p]、[-t]、[-k]就已经消失了。[-p]、[-t]、[-k]消失以后,闭音节成了开音节。例如“哭”k‘uk→k‘u。有些韵类在促音尾消失后,又发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kua→kuo。

(b)-m尾的消失

《中原音韵》基本上还保存着[-m]尾。其中“侵寻”、“盐咸”、“廉纤”三个是闭口韵,即[-m]尾。那么[-m]尾何时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话里,[-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于十六世纪,因为写于十七世纪初叶()的〈西儒耳目资〉(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著)里已经没有[-m]尾韵了。但是,[-m]并入[-n]并不是从十七世纪才开始的。

唐人胡曾《戏妻族语不正》诗: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十[-ap]、石[-ak]针[-?m]、真[-?n]因[-i?n]、阴[-i?m]

在胡曾看来,“针、阴”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闭口韵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说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经把[-m]尾字读成[-n]尾字。可见,[-m]尾的消失从唐代已经开始了。

但语音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韵》时代以后。《中原音韵》仅存的三个闭口韵:

“侵寻”并入了“真文”,“盐咸”并入了“寒山”,“廉纤”并入了“先天”。

后来,“桓欢”也和“寒山”合流了。这样,[-m]尾字并入[-n]尾后,十九韵部减为十五韵部,基本上能代表现代普通话的韵部

韵尾为[-m]的字,韵尾一律变为[-n].这

样本来不是同音的字,变为同音字了:

烦[-n]饭[-n]牝[-n]

[-n][-n][-n]

凡[-m]范[-m]品[-m]

语音学上称这种音变为异化。如果声母是唇音,韵尾[-m]也是唇音,在发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韵尾很容易起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话仍保留有[-m]尾

2、韵头的发展

⑴开口和齐齿的交替:即韵头i的插入和失落。

a.韵头i的插入,即开口呼→齐齿呼。例如:

街kai→?ie鞋?ai→?ie奸kan→?ian

家ka→?ia江ko?→?ia?巷???→?ia?

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是喉音字(指见、溪、疑、影、晓、匣六母);

②必须是二等字。

b、韵头i的失落,即齐齿呼---开口呼

本有韵头i或全韵为i的齐齿呼,在发展过程中,或者韵头i失落,或者全韵为i的变为?,这主要是受卷舌声母的影响。

例如:社?ia→??昌t?‘ia?→t?‘a?抽ti?u→t?ou展ti?n→t?an

脂?i→t??手?iu→?ou(温州方言还念?iu)

(2)开口与合口的交替:韵头u的插入和失落

a.韵头u的插入,即开口呼→合口呼

多ta→tuo拖t’a→t’uo作tsak→tsuo昨dz’ak→tsuo

b.韵头u的失落,即合口呼→开口呼

内nu?i→nei(不是nui)雷lu?i→lei(不是lui)

嫩nu?n→n?n(不是nun)本pu?n→p?n(不是pun)

此外,还有撮口向开口、合口的转化,齐齿向合口、撮口的转化,不过它们只是一些特殊情况,只涉及个别几个韵,不去细说,可参看教材P-

三、声调的发展(教材第29节)

古汉语的“四声”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有三大规律:

1、浊上变去2、平分阴阳3、入派三声。

1、浊上变去(教材页)

浊上变去,是指古代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全浊声母:奉、定、澄、从、床、群、邪、禅、匣10个)浊上变去,从八世纪即唐代就开始了。韩愈《讳辨》说:“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韩愈认为“杜度”同音,“杜”是全浊上声。“度”是全浊去声.

2、平分阴阳

“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种调类。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的第一部书。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是有对应关系的,清音平声字发展为阴平,浊音平声字发展为阳平。即声调分化为阴阳,是受声母的影响。例如:“通,他红切”“同,徒红切”。中古“通”和“同”本是属于同一声调的,都属平声。但“通”是透母字,清声母;“同”是定母字,浊声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两个调类:“通”读阴平,“同”读阳平。

3、入派三声

“入派三声“有以下三条规律:

①全浊入声归阳平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并、定、群、从、邪、澄、床、禅、奉、匣10个全浊声母的入声字个,其中个派入阳平,只有少数例外:

并:白、勃、拔禅:石、孰、折

奉:伏、服、伐从:疾、杂、昨

定:狄、敌、独邪:夕、席、袭

澄:直、泽、浊群:及、局、杰

床:实、食、舌匣:学、合、核

②次浊入声归去声

《中原古韵》里属于中古明、微、泥、来、日、疑、喻7个次浊入声字个,其中有个字派入去声,只有一个“抹“(明)派入上声,例如:

明:蜜木灭日:入肉若

微:勿物袜疑:逆岳虐

泥:纳溺捏喻:越易欲

来:乐腊列

③清音入声归上声

《中原音韵》里属于中古帮、滂、非、敷、端、透、知、彻、照、穿、审、精、清、心、见、溪、晓、影等18个清音声母的入声字个,其中有个字派入上声。

到了现代北京话里,清音入声字就没有很清楚的条理可寻了。古入声字在今天普通话里实际上是派入阴、阳、上、去四声里面去了,即“入派四声”。(见教材第29节-页)

思考题:

1、韵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古代汉语的“四声”如何发展演变为今天普通话里的“四声”的?有哪些规律?

第九讲汉语语法的发展

一、语法的稳固性

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今春王出。(郭沫若《殷契粹编》)甲辰卜,商受年?(《前》3.30.6)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黍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论语·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如“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也能体现汉语语法的稳固性

猫比狗小VS猫细过狗

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汉语史稿》中有“历史形态学”一篇,专讲词法。形态,即指词形变化。

1、形态方面

⑴上古汉语的形态,一般表现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之[?ǐ?]VS其[g‘ǐ?]不[pǐw?]VS弗[pǐw?t]

⑵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

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①名词或形容词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名词,平声;“九月授衣。”《广韵·未韵》:“衣著”。动词,去声。“老者衣帛食肉。”

《说文》:“弁冕之总名也。”名词,平声;“新沐者必弹冠”《广韵·换韵》:“冠束”。动词,去声。“冠者五六人”

《说文》:“美也。”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韵》:“爱好”。动词,去声。“敏而好学”

《说文》:“吉也。”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②动词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说文》:“谛视也。”(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换韵》:“楼观,《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名词,去声。

《说文》:“别也。”动词,平声;《广韵·问韵》:“分剂”(即今“份”字)。“名分”的“分”亦去声。

③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变去声。

《说文》:“论也。”《论语》:“食不语,寝不言”。不及物动词,上声;《广韵·御韵》:“告也”。《论语》:“居,吾语汝”。及物动词,去声。

《说文》:“水从云下也。”《周易》:“密云不雨”。不及物动词,上声;《广韵·遇韵》:“《诗》曰‘雨雪其霶’”。及物动词,去声。

④一般动词使动词,使动词变去声。

《广韵·职韵》:“饮食。”名词又动词,入声;《广韵·志韵》:有“饲”字,经典通作“食”。使动,去声。

《说文》:“歠也。”动词,上声;《广韵·沁志韵》:“饮”字无解,《康熙字典》“以饮饮之也”。使动,去声。《晋灵公不君》“晋侯饮赵盾酒。”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读音读出的,叫做“读破”。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

“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2、句法方面,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2、使成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3、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4、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来源

1、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卬、余、予、台(音yi)、朕等

第二人称代词:汝(女)、若、乃、而等;

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彼等。

2、中古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伊、渠、他

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语言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第三者,语言也就需要第三人称代词。人们在交谈中多次重复谈到同一个人或物,指示代词“之”和“其”被经常用来称代交谈中多次重复的这个人或物,于是开始向人称代词转化。但“之”和“其”并没有完成这一转化过程。

首先“之”字用作定语时,(之二虫又何知?之子于归)只能是指示代词,而用作宾语时就把他看作人称代词,缺乏充足的理由。

其次“之”在汉代以后并没有继续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其用途有缩小的趋势,直到隋唐时代也没有发展成为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两汉时期,“其”的功能开始扩大,有取代“之”的趋势,但仍没有用作主语的形式。六朝时期,并产生了新的形式“伊”和“渠”。“伊”和“渠”也是由先秦的指示代词发展来的,“渠”可能就是“其”的口语形式。《三国志》: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世说新语》“伊必能克蜀”。这时才有了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伊”和“渠”只保存在南方某些方言中。

3、现汉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来源及发展

现代普通话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是从先秦的无定代词“他”演变成的。“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是在唐代。演变过程如下:

“他”亦作“它”、“佗”,意为“别的”,无定代词,指不确定的人或物,大多作定语,也可作宾语。例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之死矢靡它。《诗》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为命。《左传》;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先秦的“他”既可指物又可指人,六朝时期普遍指人,这是“他”用法的新发展:

最能反映这一变化的、例证最多的是六朝时期佛学著作《百喻经》。郭锡良先生统计了《百喻经》中“他”字的用例。全书两万多字,“他”字用例共39次,其中除7次用作定语,是“别的”意思外,其余32次都是直接指称“别人”。例如:

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百喻经)

昔有一人,其妇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外出,见他妇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妇鼻,持来归家。急唤其妇:“汝速出来,与汝好鼻。”其妇出来,即割其鼻,寻以他鼻著妇面上,既不相著,复失其鼻,唐使其妇受大苦痛。《为妇人贸鼻喻》

真正第三人称代词“他”必须是专指的、有定的,不能是泛指的、无定的。所以六朝时期里的“他”还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是,由于“他”普遍用来指称人,已经由指示代词向人称代词转变了。即六朝时期是“他”由泛指无定指示代词向专指有定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过渡期。

唐代才出现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

繡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杜甫诗)

在唐代,由于“伊”、“渠”的使用仍然处于优势,所以“他”的这种用法还不多见。宋代以后,才成为第三人称代词的“他”才被普遍使用。

思考题:

1、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方法有何不同?

3、什么是如字?什么是读破?试举例说明.

4、试述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来源和发展?

第十讲动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词尾

1.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头

上古汉语动词也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最常见的有“爰”、“曰”、“言”三个,语音相近,当为同源字。

爰: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邶风·击鼓》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诗·小雅·斯干》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绵》

曰: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豳风·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诗·豳风·七月》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小雅·采薇》

言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周南·葛覃》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诗·魏风·汾沮洳》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邶风·柏舟》

关于“言”字,历来争议颇多,胡适《诗三百篇言字解》认为“言”有三义:一、乃也;二、而也;三、之也。吴世昌《诗三百篇“言”字新解》认为都可以释为“以”字。丁惟汾《俚语证诂》认为“言”字可释为“俺”。潘允中认为是足句成分,也有人认为是助词。

另外还有“聿”、“遹”: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大雅·绵》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诗·大雅·大明》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诗·大雅·文王有声》

2.上古汉语动词的词尾

上古汉语动词还有类似词尾的后加成分,就是“思”、“止”: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小雅·车舝》

王力说“思”、“止”很像语气词,杨树达认为是语末助词。究竟是何種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动词情貌形尾的产生和发展

1.词尾“得”的产生和发展

词尾“得”来自动词“得”,大约从汉代开始,“得”字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后代也一直沿用这种结构,例如:

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符验》

渔者网得神龟焉。《论衡·讲瑞》

这种“得”具有明显的“获得”意义,但还不是词尾,仍是动词。“得”字放在动词后,还有另一种意义:表示可能性,意义上等于倒装的“能”(料得==能料)这样“得”就开始虚化了。唐代诗文中例子很多:

苍天变化谁料得?杜甫《杜鹃行》数茎白发那抛得。杜甫《乐游园歌》

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以插入副词“不”、“未”:

唇焦口噪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天边老人归未得。杜甫《天边行》

可见,这种“得”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但真正的词尾“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真正的词尾“得”产生在唐代,宋代以后使用更加普遍。词尾“得”用在句尾,必须引进补语,它所引进的补语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补语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

旗下依依认得真。《季布骂阵词文》此条记得极好。《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第二种补语是表示行为产生结果的从句。例如:

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八相成道变文》

王郎才见公主面,唬得魂魄胆飞扬。《丑女缘起变文》

第三种补语起源较晚,大约在宋代,是在使成式中间插入一个“得”字,表“能够”:

我这钁天下人拈掇不起,还有人拈掇得起么?《景德传灯录》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欧阳修《定风波》词

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苏轼《减字木兰花》词

2、形尾“了”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汉语动词有情貌(aspect)的变化,主要是用“了”、“着”二字作为词尾表示动词情貌。“了”表示完成貌;“着”表示进行貌。严格地说,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因为这不是构词法的问题,而是形态变化的问题。

“了”表示时点,“着”表示时面,“了”和“着”表示的不是时态(tense),而是情貌(aspect)。“了”在先秦史料中没有出现,《说文》:“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这是“了戾”的“了”,义为“缭绕”,和今天的形尾“了”没有任何关系。魏晋时期“了”产生了“了解”义,也和形尾“了”没有关系。和完成貌的“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了结”的“了”,产生在汉代。

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王褒《僮约》《广雅·释诂》:“了,讫也。”也说明汉代已经产生了“了结”义。“了结”的“了”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比较常见,它还是动词性质:

官事未易了也。《晋书?傅咸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但在唐代人的诗句中,许多“了”已经不作谓语,而是作补语,可见它逐渐虚化,表示动作的完成:

何日桑田都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李商隐《寄远》

半蹄封裹了,知欲寄谁将?(孟浩然闺情)

但这些“了”还不是形尾。是动词“完毕”义。有些很像形尾:

示现皆生佛国,看了却归天界。《八相变文》

但动词带宾语的时候,这些“了”是放在宾语后边的,所以不能认为是形尾:

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曹邺《去不返》诗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伍子胥变文》

真正的形尾“了”出现在南唐: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词

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逐渐多了起来:

等闲妨了绣功夫。欧阳修《诉衷情》词

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不肯读书。《朱子语类四纂·卷一》

怎知卧龙又投了刘备。《三国志平话·卷中》

宋代还有一个新旧规则并用时期,(也须是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朱子》)元代全用新规则。

3.形尾“着”的产生和发展

“着”最初写作“著”,有三个意义,显著;著衣;附着。后来“著衣”、“附着”二义写作“着”,形尾“着”来自“附着”义的“着”,最初是个纯粹的动词。

风行而着于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甘露如饴蜜者,著于树木,不著五谷。《论衡·是应》

东汉时期,“著”已经有虚化迹象,它不是句中谓词,而是在动词后,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结构:

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所悬著…《论衡·雷虚》

到了唐代,带“着”字的的动词后面开始可以有宾语,“着”字的意义也有了变化,它有“到”的意思: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杜甫诗

还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诗

往还二十余年,不曾说著文章。《嘉话录》

真正的形尾“着”字,似乎还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

堆著黄金无买处。王建《北邙行》诗

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着”字在北宋已经存在了:

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宋人话本、元曲、及明人小说中大量出现:

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宣和遗事·元集》

见一顶轿儿,两个人抬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如果拿“了”和“着”相比较,可以说,作为情貌形尾“了”比“着”产生的时代早些。同时,形尾“了”的普遍应用的时代也比“着”早些。

宋元时代,“了”和“着”区分有时并不明显:

杨志因等候我了,犯着这罪。《宣和遗事·元集》

若不实说,便杀着你。《三国志平话·卷中》

宋元时代“着”前动词可以用否定词“不”:

待道是郑观音,不抱着玉琵琶;待道是杨贵妃,不擎着白鹦鹉。《宣和遗事·亨集》

明代,特别是《红楼梦》以后,“了”和“着”的分工才明显。

4.形尾“过”的产生和发展

“过”字也是表示动向的,它表示着从甲处到乙处的过程。当它虚化后,表示动作行为已经成为过去,如:“看过”、“听过”等等。它所表示的过去的意念比完成貌更强烈,往往表示一种经历,所以有时候在“了”字前面再加“了”字,如:“吃过了饭。”但要强调没有实现,就不能加“了”:“没有看过我”不能说成“没有看过了我”。这种“过”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起来了:

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何况其他。《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盖为是身曾亲经历过,故不敢以是责人尔。《朱子语类辑略·卷四》

每日读书,只是读过了,便不知将心去体会。《朱子语类辑略·卷五》

5.形尾“起来”、“下去”

“起来”、“下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表示情貌的,“起来”表示开始貌,“下去”表示继续貌。“起来”表示情貌大概开始于元明时代

恐怕火盆内有小炭火延烧起来。《水浒传》第10回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水浒传》第16回

“下去”表示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其起源很晚,《红楼梦》无,《儿女英雄传》有:便静静儿地听他唱下去。第38回

6.新兴动词词尾“化”:

“五四”以后,新兴动词词尾有“化”字,大致相当于英语的-ize,多数是使名词转化为动词,也有少数是使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

工业化—industrialize;机械化—mechanize;现代化—modernize;具体化—concretize.

另有:欧化、西化、自由化、合法化、产业化,庸俗化、绿化、美化、丑化。语法化、虚化

思考題

1、动词词尾“得”的来源及发展

2、动词形尾“了”的来源及发展

3、动词形尾“着”的来源及发展

第十一讲系词的产生与发展

一系词的产生与发展

1.何谓系词?

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

个“是”字。

2.先秦判断句的结构方式

先秦汉语的判断句是不用系词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就可以构成判断。有以下方式:

A者,B也。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A,B也。百里溪,愚人也。(孟子·万章上)

A,B。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古汉语“是”的主要用法有二:

⑴复指代词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⑵形容词

“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荀子·王制)

系词“是”来源于指示代词用法(1)复指代词的“是”.

先秦汉语的“是”是代词而不是系词,从《墨子》里的一段话看得很清楚: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可以富國家,眾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

4.古汉语的“为”

“为”字有一个用法,常被人们认为是系词,和“是”字同义。例如: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为”本身不是系词,而是动词,本义是“做”。它具有多种引申义,使我们能译成近似现代汉语的“是”字。

“A为B”是叙述句,不是判断句。

特殊情况下才用“为”,譬如:在主语和谓语指称同一事物时。例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微子)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

否则,如果主语和谓语不是指称同一事物,主语的内涵和外延和谓语不一致,就不能用“为”字。例如:“滕,小国也”,不能说成“滕为小国”。可见“为”字并不是系词。

此外,还有许多字被人们认为是上古时代的系词,其实不是系词的。例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大雅.文王)(虚词)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动词)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动词)

吕宫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记)(副词)

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记)(副词)

梁父即楚将项燕。(左传?¤意公八年)(副词)

5.古汉语里的“非”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非”在上古汉语也不是系词,它只是一个否定副词。要对形容词谓语或动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不”字,(食不语,寝不言)要对名词谓语加以否定,就用“非”字。“不”和“非”在不同的谓语中起相同的作用,它们的词性是一样的,都是否定性的副词。

6.系词“是”的产生

指示代词“是”经常出现在“贵与富,是人之所欲也。”这样的句子中。这样的句子有

个特点:谓语(“是人之所欲”)是个主谓结构,“是”充当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而

且复指整个句子的主语“富与贵”。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主语)(谓语)(主语)(谓语)

(主)(谓)(主)(谓)

在“是人之所欲”这个主谓结构中,“是”与“人之所欲”构成判断。但因为“是”是复指“富与贵”的,所以在意义上,“富与贵”和“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构成判断。这样,“是”的指代性逐渐弱化,逐渐变成联系一个判断句中的主谓两项的“系词”。(有些词因为经常处在某种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了新的意义。如“为”由于处于句末: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由动词演变成了语气词。)那么,真正系词产生于何时?王力先生认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例如: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篇)

海外西南有株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论衡?说日篇)

王力认为,判断句中普遍使用系词,并在口语中完全普及,是在中古时期。有三大标志:

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字成为必需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系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

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

第二: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

但克让自是美事,终不可缺。(世说新语?¤方正)

孔、老、施加,皆是圣人。(唐宗密?¤原人论)

第三:系词“是”前面加否定副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都由此身本不是我。(原人论)

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是”字用作系词以后,又产生许多种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又是时追究其原因。例如: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杜甫送孔巢父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让步式),那是近代的事情了:

我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完全的主意才好。(红楼梦第99回)

咱们走是走,我就只舍不得那姑子。(同上第回)

第十二讲使成式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是使成式?

从形式上说,是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 弄坏),或者是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如:打死、救活);从结构成分上说,就是“动词+结果补语”所构成的动补结构;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

上古汉语的动词有一种使动用法。例如: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庄子外物)

形容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后来,这种使动用法往往被使成式所代替,例如:

“活我”→“救活我”“小之”→“削小它”。

由使动用法发展为使成式,是汉语语法的一大进步。使动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以达到这一结果。若要把那种行为说出来,就要加上“而”字,如“斫而小之”,使成式不用“而”字,所以是一种进步。

2.使成式产生的时代

王力先生认为使成式产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

关于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还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①先秦说(周迟明)②六朝说(志村良志、梅祖麟)③唐代说(太田辰夫)

王力先生说:“我们讨论使成式,首先应该撇开那些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

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左传成公十三年)

“扰乱”好像是使成式,但是,我们认为“扰乱”用同义的词素来构成的双音词。《诗经·秦风·小戎》“乱我心曲”,其中“乱”用为动词。“扰乱”的“乱”,意义和这个“乱”字相仿。

又如“助长”: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只有一个“助长”,其余都是“助苗长”、“助之长”。可见“助长”是省略兼位名词的递系式(兼语式),而不是使成式。

汉代使成式已经产生了。例如:

乃激怒张仪(史记·苏秦列传)射伤卻克,流血及履(史记·齐太公世家)

堕,读若推落之堕。(说文解字)(以上是带不及物动词的使成式)

群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史记·孝武本纪)汉氏减轻田租。(汉书·王莽传)

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也。(《释名》)(以上是带形容词的使成式)

南北朝以后,使成式应用更为普遍.

虽能驱走董卓?其功莫大。(后汉书?¤公孙瓒传)

无令长相思,折断绿杨枝(李白诗)

今日压倒元白矣。(唐书·杨嗣復传)(以上及物动词带不及物动词)

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后汉书·卢植传)

群公有惭色,王室无削弱。(杜甫诗)

公只是将那头放重,这头放轻了……(朱子语类)(以上及物动词带形容词)

使成式既然是两个词的结合,就有可能被宾语隔开。

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子夜四时歌夏歌)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杜甫诗)复吹霾翳散,虚觉神灵聚。(同上)

宋代以后,使成式中间一般不能在插进宾语了。那么,如果有宾语的话,宾语放在

什么位置上呢?可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宾语放在使成式后面。例如:

展开豹皮幅子看时,中间一个(金铃)有茶锺大。(西游记第70回)

是怕这气大了,吹到了林姑娘;气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红楼梦65回)

第二种情况是宾语放在使成式前面,和处置式结合着使用。例如:

不意去年大虫赶逐野兽,将住房压倒。(境花缘第14回)

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红楼梦32回)

另有一种情况,形似宾语,其实是主语,使成式用于被动意义,所以不必和处置式结合而能放在使成式的前面。例如:

连连在饭店里住了几天,盘缠也用尽了。(儒林外史28回)

只是杯盘果菜俱以摆齐了。(红楼梦第50回)

五四以后,使成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就是及物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大量增加。在现汉里,有些使成式逐渐单词化,例如:“推翻”、“扩大”、“改善”、“革新”等。

思考题:

1、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2、从结构形式上看,使成式可分哪几种?试述它们在汉语史上的产生时代及发展情况。

第十三讲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何谓处置式?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重要句法结构,即现代汉语所说的“把”字句。其形式是用介词“把”或“将”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意义是表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一种对宾语的处置。

“处置式”这一概念是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二、处置式的产生

1、处置式的来源

上古汉语没有处置式。那我们要问:现代汉语里用处置式的地方,上古汉语用什么样的句法结构来表达呢?

答案是:动宾结构。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最适当的译法是处置式:把船都沉没,把锅和甑打破,把房子烧毁。

上古汉语中的“将”和“把”都是动词:

无将大车(诗·小雅·无将大车)阙党童子将命(论语·憲问)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攻下)相待甚厚,临别把臂言誓.(后汉书·吕布传)

以上都不是处置式。

唐代以后,“将”、“把”仍沿用为动词,表“拿、持”义。例如: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李白诗)

轻将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诗)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南史·梁武帝纪)

上述句式都可概括为“将/把+NP1+V+NP2”,其中“将/把+NP1”作工具状语,修饰“V+NP2”所以都不是处置式。但是处置式里的介词“把”和“将”正是从“拿、持”义的动词虚化而来。

2、处置式的产生

⑴先看“将”字的虚化过程。

南北朝后,“将”经常出现在连动句式中。唐代出现了下列两种连动式:

①V“将”+N1+V及物+N2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王昌龄诗)佳人当窗弄白月,弦将手语弹鸣筝。(李白诗)

轻将玉板敲花片,弦把金鞭约柳丝。(张祜诗)

这类句子中的“将”虚化后,“V“将”+N1”成了工具状语。

②V“将”+N+V及物

孙子将一鸭私用,佑以擅破家资,鞭二十.(朝野佥载)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游仙窟)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寄李十二白)

这类句式中的“将”虚化后,整个句子是处置式。显然,处置式在唐代就产生了。

处置式和工具语的区别是:

在处置式中,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动词后面不能再有宾语(至少是不能有直接宾语,因为处置式就是用介词把宾语提前);在工具语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因为动词前面的谓语形式只起着状语的作用(如“将炙啖朱亥”、“把烛看事”).

⑵再看“把”字的虚化过程。

“把”的虚化过程比“将”晚,是在中唐以后,也有两类:

①V“把”+N1+V及物+N2.

轻将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诗)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

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这是工具语。

②V“把”+N+V及物。

醉把茱萸子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上句当解作“拿着茱萸仔细观看”但是,“拿”是为了“看”的,而“看”的也正是“茱萸”,于是句子的重音逐渐转移到“看”上,“把”字也就逐渐虚化了。虚化后成为处置式: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皮日休诗)

比较以下三个例句:

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姚合)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杜荀鹤)

这里的“把剑看”、“把镜看”和“把卷看”是有分别的。

“把剑看”的是“诗句”,不是看那“剑”;“把镜看”的是两鬓,不是“看”那镜子;而“把卷看”的“看”却正是“看”那卷子。因此,就意义上说,“把卷看”是处置式,而“把剑看”“把镜看”不是。但是就结构形式上说,它们的结构完全是一样的,可见“把卷看”的“把”在当时还没有完全丧失动词的性质。从这一点上看,动词虚化的过程就更加明显了。

三、处置式的发展

唐宋后“将”和“把”都可用于处置式或工具语。例如: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纹袅。(皮日休诗)(“将”和“把”都用于处置式)

轻将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诗)(“将”和“把”都用作工具语)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人来。(敦煌变文集)(“将”用于处置句,“把”用于工具语)

那人便将手把武松头发揪起来,(水浒传第32回)(“将”用于工具语,“把”用于处置句)

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将那根绿杨树连根拔起(第7回)(“把”用于工具语,“将”用于处置句)

到了《红楼梦》时代,工具状语和处置式才有了明显的分工;处置式用“把”字,工具语用“拿”字。例如: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沙厨里.(第3回)

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第26回)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第47回)

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第8回)

在处置式产生的初期,宾语后面可以只有一个单音节动词,如“把卷看”“把琴弄”,到了后代,除了在歌曲唱词中还可以沿用这种结构外,一般不能再用单音节动词放在宾语后面,而是用使成式(如“把手绢子打开”)或连动式(如“把钱倒了出来”)。这种结构,至少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例如:今看来反把许多元气都耗却。(朱子语类)

将那头放重了,这头放轻了。(同上)

如果宾语后面不是使成式或连动式,那就是动词后面带结果补语(“得”字结构),动量补语,处所补语等。例如:林冲把陆虞侯家打得粉碎。(水浒传第7回)

把可憎的胥脸饱看了一顿。(董西厢)

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间。(儒林外史26回)

总之,不能在宾语后面光秃秃的只带一个动词。可见,在近代和现代汉语里,处置式宾语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必须带有补语或类似补语的成分的。

元明以后,处置式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处置式的动词本该是及物动词,在这种情况下,它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不表示处置的及物动词。例如:

将那一仓活鱼都走了。(水浒传第38回)正是他们把个选事坏了。(儒林外史18回)

把姑娘的东西丢了。(红楼梦第73回)先把太太得罪了。(红楼梦第74回)

近代后期,处置式有了新的发展。在过去的处置式中,宾语既然提前,动词后面就不能再带宾语(双宾语和保留宾语除外;例如:红楼梦第24回:“把你嘴上的胭脂赏给我吃了罢”第74回“讲角门皆上锁”)。但是到了近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处置式:宾语提前了,动词后面还有宾语:把从前的话作了个交代。(儿女英雄传)

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

处置式是汉语语法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由于宾语的提前,宾语后面能有语音的停顿,使较长的句子不显得笨重。更重要的是:由于宾语的提前,显示这是一种处置,一种要求达到目的的行为,语言就更有力量。“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革命进行到底”,这种语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结构能够比拟的。

思考题

简述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十四讲

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概念上的被动如: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谏行言听.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这些句子和主动句形式毫无区别,所以都不能认为是被动式。

二、被动式的产生

原始汉语不存在具有表示被动标志的被动式.真正的被动式出现于先秦时期。有三个类型:

1、“于”字句2、“为”字句3、“见”字句。

1.“于”字句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一表示主动,一表示被动,古人常用这种方法表示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形成被动句式,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被”完全相同的。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有时,“见”和“为”对举,说明在表示被动的意义上具有共同之处,例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有时“见”、“为”同时出现在一个被动句中,“为”字引发施事者,“见”字放在动词前: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见”字不能直接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必须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字引出例如: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被动式的发展

汉代新产生了两种被动式:

1.“为……所……”式

“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先秦的“所”字两种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代词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受及物动词的支配。汉代被动式在助动词“为”字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动词的词头。例如:

汉军却,为楚所挤。

“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和“所”连在一起,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被”字式

“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例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起来。这种“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见”相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互文,可见它们都是被动式的助动词。

起初,“被”字句中还没有施事者。如:被污恶言而死

大约汉末以后,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动词中间。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

到唐代,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语,动词的后面还有宾语,而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又是主语代表的人物所领有的。这样,在这种被动式里,主语只不过是间接的受事者,而动词后面的宾语才是直接的受事者。例如:

纵有衰蓬欲成就,旋被流沙剪断根。

这种被动式在后代沿用下来,例如:贾政还要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红楼梦33回)

五现代的被动式

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被动式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即不一定限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例如: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升到区上工作。

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书面语中,口语中,被动式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在现代普通话口语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例如:

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啣去的呢?(鲁迅《祝福》)

这话偏生又让我听见了。(冰心《姑母》)

这句话却不料叫金旺他爹听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三.被动式的作用

被动式的“被”字来自后一种意义。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统计《世说新语》全书中被动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言语)

亮子被苏峻害。(方正)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言语)

被动式发展的结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脱离被动式的正常结构,甚至脱离被动的意义而单纯的表示不幸。这种表示不幸的脱离常规的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施事者在动词前,受事者在动词后,和一般“主动宾”的结构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语的前面。除非词序变换,否则不能成为被动式:

被猴行者骑定馗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七)

(等于说“馗龙被猴行者骑定”)

被我骂那老猪狗,那婆子便来打我。(水浒传26回)

(“那老猪狗被我骂了”)

被你杀了四个猛虎。(水浒传44回)

(“四个猛虎被你杀了”)

第二种情况:在结构上和第一种相同,只是没有被动的意味。“被”字仅用来表示一种不幸的遭遇,而且词序不能变换成被动式。例如:

白虎精闻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中渐渐变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那单可及素号骁勇??却被李思安将兵马藏伏在四处了。(五代史平话?唐史)

从这两种情况看,宋元两代“被”字句的用途虽然扩大了,但却没有定型,后代逐渐淘汰了这种脱离常规的形式。但这些情况更有力的能够说明被动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四被动式和其他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词后不带宾语。从意义方面说,差不多所有的施事者的被动式都可转为处置式。例如: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魏武把祢衡谪为鼓吏。处置式常和使成式结合起来,被动式也一样。例如: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水浒传14回)

除了使成式之外,还可以和别的形式结合:

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连动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楼馆里。(处所状语)(儒林外史29回)

今定军山已被刘封、孟达夺了。(跟“了”字)(三国演义71回)

可见,处置式、被动式、使成式等结构之间有密切联系。

思考题:

1、简述先秦被动式主要有哪几种?

2、简述被动式从中古到近现代的发展过程.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知识点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04-页用App查看

技术员童鞋的店

k12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luodanbm.com/zlgm/6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