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要给宝宝补一补,补肾养心身体好。
冬季也要给家长补一补,补点应季育儿知识,宝宝就能养得更好。
12月7日,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教授为家长们带来主题为“冬季儿童中医保健及常见疾病防治”的应季公益讲座。
▲活动剪影
许教授在讲座中说:“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分级治疗’,医院就能治好。其实在我看来,宝宝生病,绝大多数都是自愈性疾病,医院都不用去,家长自己学会方法就能帮宝宝治好。”
冬季遇上小儿常见病,家长怎么帮孩子防治?平时应该如何养育,才能让宝宝少生病?
▼本期讲座干货,等你来看▼
①
冬季儿童保健要点
冬季气候特点:室外气温转冷,南部地区时冷时热;空气多干燥、浑浊,适合病原体生长繁殖,易生病。
小儿体质特点:“儿为虚寒”,宝宝天生脾胃虚寒,平时要特别顾护好。
结合两者,冬季儿童保健需注意:
1.顺应“秋收冬藏”的保健原则,在宝宝消化好的时候,选择如白萝卜、羊肉、黑木耳等适合宝宝食用的食材滋补身体。
2.如没有太阳不出户外、外出不能太兴奋,风大时注意顾护好宝宝的鼻面部。
3.纠正错误的育儿观念,如饮食过渡营养、摄入过多寒凉食物、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衣温暖等。
4.学会及时判断孩子消化状况。
十秒消化判断法
每天早餐后,花十秒检查宝宝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
舌苔:是否为健康的淡红舌、薄白苔,若舌苔厚腻则消化不好。
口气:是否清新,若则口气酸臭则消化不好。
大便:次数、性状、颜色等是否正常,若大便内夹杂食物残渣、便质教稀等则消化不好。
睡眠:睡眠是否安宁,若睡时翻身动静大,甚至出现夜啼等症则消化不好。
②
冬季常见病防治
风寒感冒:恶寒重、多低热、喜温、流清涕、喉咙痒、大便臭得不太厉害,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浊。
用药:藿香正气口服液(太极制药),或者九味羌活丸(风寒夹湿)。
风热感冒:不恶寒、轻微怕风、多高热、喜凉喜冷饮,流粘的鼻涕或黄的鼻涕,喉咙痛或者干,大便较干或较烂,臭味比较厉害,量较小。舌质红,舌苔厚,黄厚腻或者黄白相间。
用药:三九小儿感冒颗粒、小儿豉翘颗粒、小柴胡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健儿清解液、小儿解表颗粒。
小儿推拿方:清肺经、大肠经、三关、六腑、天河水、开天门、二扇门、坎宫、耳后高骨、天柱骨等。
寒咳:痰少、痰白、早晚咳。
用药: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痰咳液、三拗片。
热咳:声响、痰黄、无规律地咳。
用药:肺力咳合剂、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安儿宁颗粒,急支糖浆。
小儿推拿方:天突、肺经、大肠经、膻中、三关、按弦搓摩等。
分清急慢,慢性一般调节好消化,可不用治疗,急性需积极应对。
小儿推拿方:大肠经、肺经、胃经、三关、六腑、天河水、二扇门、天柱骨等。
通过热、咳、痰、喘快速诊断,多休息、侧卧位;拍背、促排痰。
治疗宜中西医结合,谨遵医嘱。
小儿推拿方:肺经、大肠经、掌小横纹、膻中、三关、六腑、天河水等。
虚汗:没精神,脸色比较差,后半夜汗量很大,甚至枕头、床褥都会湿透。
用药:虚汗停颗粒。
实汗:积食导致的出汗,手心汗多,同时伴随着大便不正常。
用药:保和丸、保济口服液,注意清积食。
调整饮食,注意戒口;少吃多餐,逐渐增加;防止脱水,合理补液;加强护理,注意保暖。治疗以中医为主。
加强护理,牢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五口诀。治疗以中医为主,重症可中、西结合治疗。
③
灵活治百病,更应儿科“治未病”
家长应有“治未病”的意识:未病先防,小病防变,病后调养。
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三类疾病,而这三类疾病,与脾、胃、肺、大肠、肝、胆的运行直接相关,其根本在于后天脾胃经。
因此,正确喂养、顾护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治未病”可用“消食导滞法”:
保和口服液(丸)、保济口服液(丸)、神曲消食口服液、大山楂丸、藿香正气口服液(太极制药)、三星汤、炒三仙、焦三仙等,或选择素食配合三星汤。
视频回放
更细致学习许教授应季常见病调养秘诀
▼2个步骤在线讲座视频看起来▼
步骤①: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