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香园
「最近十天,咱们县的感染潮正在过峰。之前看病的总是一老一小,现在儿童量明显下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明显增多,刚才我从急诊过来,七八成的患者都是老年人。」医院医生印栋梁谈到这个变化,隐约中,他感受到重症潮已经出现势头。
老年患者量之所以增加,印栋梁估计跟返乡潮脱不开干系。老医院的。现在来就诊的,一部分是返乡人员带家里老人看病的,一医院治疗但效果不好的。
回忆起门诊高峰,印栋梁坦言比想象中要好一些,重症情况也比预料平稳一些。医院这一层,他自然而然想到这些患者被更基层的医疗机构「分流」。
这些天,身边总有声音谈论「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输液四件套,认为乡村医生靠治肺炎的乱拳打死老师傅。他对此难以简单地评价,但知道方案肯定有不科学的地方。
面对疫情过峰,农村和乡镇的医疗机构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考验。愈来愈多的老年人涌入基层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患者拥挤在输液大厅吊水、医院没有抗病毒药物、危重症病人转诊遇难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看淡生死的农村里,有老人不知道「新冠」
江苏某卫生院医生李昀遇到的感染潮更迟一些。20号开始发热病人开始增多,每天都有将近位患者来看病,比过往增长了5倍。
「来卫生院的八成以上都是老人,但大部分是轻症,患者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胃部不适、咽痛等等,严重的患者已经打医院去,卫生院只遇到一两例严重的老年人,医院。」乡里老人大概在三千人左右,这几天已经有将近两三百位老人来到卫生院就诊。
李昀坦言,来到卫生院的老人应当只是少数,甚医院,在家里没能熬过这个冬天。「这里的人看淡了生老病死,不少老人靠身体在扛,医院。」
图源:医生提供
李昀所在的卫生院对老人几乎不谈「新冠病毒」。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诉是不想吃饭,肠胃不舒服,连发烧也不会告诉李昀,自己更不会谈「阳」不「阳」的。李昀也不会告诉患者是否是新冠:医院人手不足,医生也没时间指导老人使用抗原检测新冠,一般通过血象和拍片来判断肺部感染情况;另一方面,告诉患者新冠反而会把老人吓得不轻。
「我们这里很多老年人把新冠看成『妖魔鬼怪』。」过去几年,乡里为了让老人意识到新冠的传染性,难免夸大新冠的影响,现在一下子让老人转变观念有些困难。李昀多是告诉这些老年人得了感冒,发热,或者是流感,气管炎,肺炎等等。
「跟患者不谈新冠,判断不查抗原」医院的常态,但不同地区遇到的情况不同。
「我们这里忌讳谈『新冠』。」山东某村卫生室医生孔凌聊到,「在村子里得新冠是『没面子』的事,马上也都传开了,大家也都离那个患者远远的。」
孔凌这里就记阴历。他记得,阴历十一月二十三到十二月初二的那段时间是高峰,每天看病的都有将近号人,基本上都是发热的症状。最忙的时候,孔凌忙到凌晨四点,休息了一个小时后早上六点又起床看病。他也不用抗原,因为手头根本没有。「和看病有关的东西都缺。」
安徽某县卫生院王京也遇到了抗原的暂时性缺货。但抗原补充后,实际中使用的也不多。「群众不愿意做,依从性不好。患者自述有症状了,再测抗原阳性与否无所谓,治疗也是按照感冒或者呼吸道感染治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不愿意检测。」王京提到,他能做到的只是判断疑似新冠。
图源:医生提供
也有一些基层医生使用抗原检测。云南某县卫生院医生刘萍还是会用抗原检测发烧的病人,「主要是考虑用药治疗方面,还有对病人的预后有个了解。阳性的就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