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西医临床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过程中发热是很重要的一个临床表现。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孩子腋下体温为36℃~37.3℃。但孩子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可以出现一些波动。如在傍晚时,体温往往比清晨高一些。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原因,也会使体温升高一些。如果除外这些情况,孩子体温还高,可以考虑其他原因,比如生病引起的。
孩子发热的分度目前尚不统一,一般采用以下标准:
低热37.4℃~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0.4℃
超高热≥40.5℃
发热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种免疫反应、一种武器,说明了身体正在积极地对抗外来的病原体。随着体温升高,细菌病毒的繁殖就会收到一定抑制,所以说体温升高有利于消灭细菌、病毒,为机体的免疫系统杀灭病原菌提供一个有利环境,因此感冒发热过程中要适时选择退热药。
如果小朋友体温38.5℃以内,可以先不必吃退热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物理降温包括:
(1)少穿衣服,有利于宝宝散热:按传统观念,宝宝一发热,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宝宝裹得严严实实,目的是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宝宝在发热时,会出现寒战的症状,爸爸妈妈会以为宝宝很冷,其实这是宝宝体温上升导致的相对的“冷”。
(2)头部湿敷:用20~30℃温水浸湿软毛巾后稍作挤压,使不滴水为度,折好置于宝宝前额,每3~5分钟更换1次。
(3)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确定不漏水后放置于宝宝枕部。
(4)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头颈、腋下、腹股沟和四肢,或洗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以促进散热。
(5)酒精擦浴:适用于40℃以上不易退的高热。准备75%的酒精ml,混合ml温水,用纱布沾湿后,从宝宝的颈部向下擦拭胸、腋窝、手心、脚心等部位,并在血管丰富处轻轻揉擦。
(6)补充足够的水分:高热时呼吸加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所以爸爸妈妈在宝宝发热时应给予充足的水分,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如果宝宝腋下体温38.5℃,即可服用退热药。常用退烧药如美林或者泰诺林。
给发热宝宝服用退热药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服用一次后,热度不退,再次服药需间隔4~6小时,一天用药物退热不宜超过4次。如体温反复升高,美林、泰诺林两种药可以交替使用,间隔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给宝宝服用的退热药用量不可太大。不宜在短时间内让宝宝服用多种退热药,降温幅度不宜太大、太快,否则孩子会出现体温不升、虚脱等情况。
退热药只是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在宝宝服用退热药后,如果宝宝出汗较多,要及时给他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虚脱。
如果宝宝发热,同时伴有精神不佳,医院就诊,不宜频繁使用退热药,以免延误治疗。
(目前我院儿科暂无发热门诊,发热患儿请前往附近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李燕副主任医师简介
医学博士,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专业。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小儿呼吸系统及精神行为系统疾病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及校级青年教师项目各一项,先后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校级课题8余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参编著作多篇。现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儿科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理事。
主治专长:中医药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对小儿呼吸系统(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热、咳嗽、鼻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消化系统(小儿厌食、积滞、腹泻、便秘)及精神行为系统(多发性抽动症)等疾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