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方”一天半就能让高热不退的流感患者体温降至37.2℃以下,“咳嗽方”用药三天就能减轻患者咳嗽症状……在12月17日举行的“科技创新服务改善——市民对医院院长”系列节目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透露,目前该院推出的“退热方”、“流感方”可解决困扰流感患者的发烧、咳嗽两大核心症状。
“退热方”“咳嗽方”应对流感
每年的流感季,中医药诊疗方案也对抗击流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流感为代表的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医院整理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根据每年临床发现修订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药诊疗治疗方案。
刘清泉表示,中医看病讲究因食、因地、因人,“三因制宜”。我们认真研究了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流感流行特点,收集了大约1万个流感病例,对不同季节的流感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北京流感病例发生的重要特点,建立北京地区冬季流感预警模型,根据气象信息推测流感流行的病毒种类,为广大市民预防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同时,医院还围绕发烧、咳嗽这两大流感核心症状,研制了“退热方”和“咳嗽方”。刘清泉介绍,其中“退热方”在临床使用中,流感病人大约在一天半就能退烧,也就是说,吃一副半的药,体温就能达到37.2℃以下并且持续正常。另外,烧退了,流感基本就好了,但流感后遗留的咳嗽往往却很顽固,有的患者甚至可能连续咳嗽6、7个月,会严重影响睡眠。从中医治疗看,邪气并未退尽,针对这种情况推出了“咳嗽方”,一般来讲,三天左右就能减轻患者的咳嗽症状。“可以说,这两个方子,解决了流感中轻度病人的核心问题。”
“孕妇本来就是流感高危人群,加上现在生二胎的高龄孕妇比较多,她们得了流感往往还不敢吃药,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刘清泉还透露,目前在国医大师柴松岩的支持下,医院正在研究针对孕妇的流感中医治疗方案,争取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中西合璧”治疗脑卒中患者
医院的“卒中介入治疗”不仅进入了北京市脑卒中急救地图,今年还正式挂牌“卒中中心”。
“”卒中非常严重,不仅能致死,还可能导致瘫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刘清泉透露,医院针灸科传承了很多针灸独门绝技,比如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火针疗法,有“金针”王乐亭的“中风十三治”等系列针灸处方。“在这些传统针灸的精华传承基础上,我们又融入了现代创新技术。比如引入了溶栓、取栓和冠脉造影等西医最精尖的技术,并将之与中医最古老的针灸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综合救治脑梗急性期的患者。”
谈及治疗方案,他介绍,对于脑梗急性期患者,适合溶栓的予以溶栓,同时汤药和针灸辅助降低溶栓后的副作用;不能溶栓的辅助以放血为主的干预,控制患者病情进展。对于恢复期,选取“中风十三治”针灸方案加以治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同时用灸法治疗小便障碍、用芒针治疗大便困难,用火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为脑血管病早期患者提供中西医综合治疗。同时,还会对患者全程辅导中医特色的康复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呼吸训练等,由此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心肺功能,帮助其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此外,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医院还采用透刺、芒刺、火针、放血等,在辨证的基础上施行个体化的针灸治疗来降糖、降脂,并辅助降压,真正起到了治未病的作用。
“智能煎药室”全流程信息把关
今年,医院成为了全国首家在院内设立“智能煎药室”的医院。
刘清泉介绍,“智能煎药室”主要采用无线网络传输的第三代智能收方、调剂、煎药、发药系统,实现了从收方到煎煮包装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处方编号为唯一信息凭证,每道操作工序均经刷码确认,系统实时监测并记录,实现药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有效保证了每道工序的标准化操作。系统扫描处方后,根据调剂货位的编排位置自动生成摆药单,优化调剂线路,避免往返取药的操作,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还更新饮片储存方式,以调剂桶代替传统的调剂药斗,既便于调剂又减少药品遗撒等现象。煎药方面,将泡药、煎煮、包装三个工序分开,分别设立了浸泡间、煎煮间和包装间。泡药通过刷码计时完成浸泡,有效的保证煎药浸泡工序。每台煎药机由自动煎药系统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控制,严格管理每道工序操作。整个操作过程均将患者处方编号作为唯一凭证由系统控制,确保了患者药品准确无误。
煎煮完成后,药品进入代发状态,患者的取药信息会显示在侯药室的显示屏上。取药时,药师根据患者的取药号通过刷码将药品的码放位置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根据显示的位置快速的为患者取药并及时发送给患者同时进行系统发药确认,通过信息化管理,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取药的等候时间,单人次由原来的2分钟降低到30秒,缓解排队取药的现象,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改造后代煎室候药区面积从16平方米扩大到50平方米,设立电子显示屏,实时更新取药信息及药品煎煮情况,使患者清晰了解煎药的全流程。侯药室还增设了快递窗口,方便患者快递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