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子产后头痛吃了感冒药,竟然昏迷了

产后头痛,

是许多新手妈妈都有过的经历,

通常休息之后就能好转。

然而,

广州一位年轻妈妈小王产后头痛,

却意外查出一种可致残致命的脑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1月7日从医院脑血管外科获悉,医生从小王的脑血管里“清”出许多血栓。

这是怎么回事?

头痛吃了感冒药人却昏迷了

23岁的广州人王女士不久前刚生下小宝宝。产后2周,她断断续续地出现头痛、手脚抽搐。家人以为她“感冒”了,吃了感冒药后,头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并开始出现意识不清等症状。

家人赶紧将已经医院就诊。做了头颅CT后,医生认为很可能是治疗风险极大的颅内静脉窦血栓,便立即紧急联系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主任汪求精教授进行会诊指导。

汪求精详细询问病情后,认为患者极可能属于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且已出现癫痫症状,如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出现脑疝,需连夜转入中山三院治疗。

王女士转入中山三院后,脑血管外科团队马上为其完善术前准备,紧急行全脑血管造影。造影显示,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果然已经形成。

支架取栓导管抽吸

成功疏通脑血管

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介入取栓。在得到家属支持后,脑血管外科团队马上为王女士安排手术。由于患者可能存在许多未知的血栓引起静脉窦不显影,只能通过脑血管的解剖位置来摸索前进,对操作医生的熟练程度及应急能力等要求很高。

手术中,汪求精教授采用静脉入路,凭借数十年的经验。一边小心地摸索着进行“疏通”,一边不断切换正位及侧位造影,避免造成其他损伤。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在多次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后,患者静脉窦顺利再通。

术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王女士的头痛消失,意识转清,精神明显好转,癫痫也未再发作。目前她已脱离了生命危险、逐步恢复健康,即将与朝思暮想的小宝宝团聚。

育龄女性和新生儿高发

漏诊率高达七成

汪求精教授介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占脑卒中的0.5-1%,多发于青壮年及儿童,尤其是20-40岁育龄女性及新生儿更为多见,但女性明显高发,尤其是口服避孕药及围产期的女性尤其高发,占到所有静脉窦血栓患者的5%-20%。

该病常由外伤、头面部的感染、血液高凝或瘀滞、肿瘤等因素引起。血栓阻塞静脉窦造成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可使颅内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压力增加,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与血栓形成的部位、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有关,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由于病情变化如同“变色龙”般复杂多变,脑静脉窦血栓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天以上,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10%左右。

静脉窦血栓需经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确诊,传统治疗方案以抗凝、溶栓等内科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开颅手术治疗,但患者疗效参差不齐。近年来,神经介入取栓术成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新的治疗手段。但该技术对医生的技能要求较高,医院很难开展,加之大多数基层医务人员对该病了解不多,因此,患者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指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山三院脑血管外科近1个月以来已成功救治2例危重静脉窦血栓患者,均恢复良好。目前,该中心正在制定国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规范化指南。

“坐月子”持续头痛、慢性偏头痛

当心脑静脉血管在捣鬼

汪求精教授提醒,若在“坐月子”期间持续发生剧烈头痛,一定要考虑脑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应去到脑血管疾医院进行脑血管的磁共振或CT等专项检查。

同时,对于病因不明、长期难以治愈的慢性偏头痛患者,要高度怀疑属于脑静脉血管问题。

他提醒有关医生和慢性头痛患者,在进行脑部检查时,不能只单纯检查脑动脉,脑静脉检查也应受到同样重视。

来源: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luodanbm.com/gmbs/11312.html